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2009 年第18 期 作者:朱英 李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高校本科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探讨和完善的环节。尤其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更是缺乏具体可借鉴的模式。本文主要

  此次讨论吸取了第一次讨论的经验与教训,为了便于更多同学发言,每个同学限时发言2分钟。在最后15分钟的自由辩论阶段可以适当延长。讨论从朱英老师的这本书谈起,不少同学都对朱老师这本书论述的不同方面的政策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提出清末钱庄在向银行转型时为什么不太成功。还有同学谈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矿务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同学们普遍认为《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一书改变了过去认为清末“一团黑”的印象,注意到清新政的正面意义。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通过立足于清末新政这个具体事例,将问题从具体的政策提升到清朝灭亡与现代化、改革与革命的关系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此次讨论出现了争论的高潮。较多同学认为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灭亡,但认为并不是不可避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统治者的策略相关。有的同学与日本明治维新作对比,指出中国同样可能在改革中成功。有的同学认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清王朝的灭亡与其自身腐化相关,清末新政并不是导致其灭亡的原因。

  对于新政失败原因,同学们从不同方面予以述说。一些同学认为中央与地方的离心是造成新政失败的原因。这些同学认为由于中央地方离心导致新政不能有效地执行,即使能执行,也使地方势力作大,终于形成武昌起义后各地督抚观望__局势纷纷反正的局面。还有同学在课后询问,是否因为地方督抚不想执行新政。一些同学认为清政府以往能改的时候不改,最后才改,出于自保,无心改革,改革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会让位于革命之路。另一些同学认为不能以过往经验判断最后的改革,相信改革动机还是真实的,只是其他原因(如革命冲击)导致了改革失败。还有的同学提出成功率的概念,认为二者的成功率要看民众是否支持,新政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其他的同学也指出,改革与革命不能只看政府、革命党,还要看民众的文化,认为改革与当时中国民众文化是脱节的。

  在对待新政失败的分析上,学生们的分析注意到了改革进程的曲折与复杂,突破了过去“革命比改革彻底”的评判标准。一些同学认为新政的失败是难度太大所造成,这场改革由一个受到外力打击过多的政府推行,又得不到民众支持,难度太大。一些同学认为满汉矛盾导致了权力争夺,影响了新政的推行。由于满族官员力图保持自身统治地位,因而阻碍新政。但另一些同学认为,统治者要保持统治地位没有错,这与改革受挫并无必然联系,因为清朝贵族已经表示,除了权力其他都能改。另一些同学还认为,民众对新政不理解才是新政失败原因。民众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对于新增加的税收不理解。官员也加大了民众苦难,因而引发民众反抗。

  此次讨论同样没有出现冷场,同学们发言踊跃。相比上一次讨论,出现了一些较为集中的争论点,并能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方面的解释。但是,有些同学的发言还是不够简明扼要,以至于在发言时间上不能很好地予以控制。在一些具体的争论上,也缺少材料支持,较多地就事论事,这仍然是学术积累不足所致。因此,我们在课后的网络论坛上增多了材料性的参考资料,并且注意辅导学生如何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训练。我们建议学生可以坚持做读书笔记,并且尝试在看文章前先不看摘要,自己看完文章后尝试总结,再对比原有的摘要。此外,我们也有意识地为学生准备了学术论文方面的写作指导。

  3.《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讨论情况

  2009年6月19日,本课程对杨奎松教授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一书进行了讨论。杨奎松教授的这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对民国时期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摆脱了以往“脸谱式”的研究模式,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结论等方面都不乏新意,受到海内外近代史学界的重视与好评。

  我们在本次课堂讨论前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杨奎松教授相关问题的讲座视频以及相关评论文章,以便使学生做好讨论准备。该次讨论延续了第二次讨论对发言时间限定在2分钟的规定。在讨论之前,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海峡两岸国共两党近年来的关系改善进程,以此提醒学生反观20世纪国共两党历史对未来的指导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