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章开沅 查看:
隐藏在上述一系列大事件后面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悄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年有了初步发展,新兴民族工商业者经过商会等社团逐渐组成为阶级,废止科举、大兴学堂、留学热潮,又造就了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正是这些新兴社会力量,如饥似渴地向国外汲取新知,以新的眼光审视上个世纪末的一系列事变,并且认真进行历史反思。义和团的笼统排外,特别是那些愚昧而又顽固的亲贵、大臣的反动守旧,固然给国家带来极大的祸殃。就连曾经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戊戌变法,它的失败也使人们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再寄予希望。随着清朝政府堕落成为“洋人的朝廷”,君主在人们的心目中日益失去尊严。章太炎居然敢于公开骂皇帝是不识五谷杂粮的“小丑”,而清廷竟为此向外国租界会审公堂控告一家民间报纸,这只能导致它的威信进一步低落。
于是,继续维持皇室地位的英、日君主立宪模式迅速失去吸引力,而美、法民主共和模式则日益增添光彩。
早在1901年,《国民报》即已公开宣传:“西谚有言:‘法兰西,革命之产地也。’今我中国二十倍于法,受祸之极亦数十倍于法。民权之运已渡太平洋而东,日本既稍受其福。我中国不愤不发,斯亦已耳;如睡斯觉,如梦新醒;于二十世纪而效法人十九世纪之所为。吾知风声所向,全球震惊,始而虎俄之专制为之倾覆,继而自由平等之实幸转移欧美。世界和平之极点将起点于东方,二十世纪之中国为民权之枢纽矣。”(《二十世纪之中国》,《国民报》第1期。)
此后,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长,对这次革命的热诚仰慕者日益增多。进步报刊以大量篇幅宣传和讴歌法国大革命,中江兆民的《民约通义》、《开智录》及《译书汇编》上连载的《民约论》中译本、杨廷栋的《路索民约论》全译本广泛流传。仅以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而言,如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志革、血儿之类,都表露出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痕迹。时人有诗为证:“得听雄鸡三唱晓,我侬身在法兰西。”(金松岑的长诗,载于《江苏》杂志第5期。)可见当年爱国志士对民主革命发源地法国迷恋之深。
法国大革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方面。
发表在《国民报》1901年第2期上的《说国民》一文,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只有奴隶而无国民,为了造就新式国民必须象农夫播种一样,以自由平等的学说启发人民的觉悟。文章说:“法兰西革命以前,其民之憔悴于虐政者,非犹我今日乎?其全国无一国民,非犹我今日乎?其所以有今日者,何也?盖以法国为国民之田,以十八世纪诸学士为国民之农夫,以自由平等之说为国民之种子。”作者列举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以至拉波波、罗伯斯比尔、丹东等人的名字,认为今日法国人民得以“食国民之果”,应该归功于他们的“著书立说,一倡百和”。作者主张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应该向美国独立战争的革命先驱学习,也把自己当作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弟子”,让“法国之种子”不仅“波及美洲”,而且波及于亚洲,波及于中国。
20世纪初年的中国,立志做法国“诸大哲”的弟子,努力播自由、平等之种子者大有人在。其中一人就是自称“革命军马前卒”的邹容,他于1903年写成流传很广的《革命军》一书,热情奔放地歌颂:法国大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牺牲个人以利天下,牺牲贵族以利平民,使人人享其平等自由之幸福。”邹容以“卢梭诸大哲”的后继者自居,并且极端推重他们的学说:“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苟其欲之,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革命军》的第三章集中地宣传了天赋人权学说,指出:“人人当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生之初,无人不自由,即无人不平等,初无所谓君也,所谓臣也。”而革命之目的就是:“杀尽专制我之君主,以复我天赋之人权,……游幸于平等自由城郭之中。”
与邹容齐名的陈天华。在《猛回头》中,也极为强调《民约论》的启蒙作用:“法国之人,……闻了卢梭这一篇言语,如梦初醒,遂与国王争了起来。……一连革了七、八次命,前后数十年,终把那害民的国王贵族,除得干干净净,建设共和政府。公举一人当大统领,七年一换。又把那立法的权柄归到众议院来了,议员从民间公举。从前种种虐民的弊政,一点没有;利民的善策,件件做到。这法兰西的人民,好不自由快乐吗。”在《狮子吼》中,也有类似的言词:“当初法国暴君专制、贵族弄权,那情形和我现在中国差不远。……(卢梭)做了这一本《民约论》,不及数十年,法国遂连革了几次命,终成了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哩。”
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最早接受民权思想并且最先提出建立民主共和的奋斗目标。他从理论到实践都效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同盟会从成立之日起便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其宣言声明:“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军政府特为之枢机耳。”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 在第1号,采用卢梭画像作为封面内页插图,并且称之为“世界之第一民权主义大家”。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宋教仁声称:“吾愿此身为卢梭、福禄特尔(伏尔泰)”(《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冯懋隆则在读《民约论》、《万法精理》等书之后改名自由,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这些情况都说明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对中国这一代革命家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