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选集介绍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6.11.11) 作者:王忍之 查看: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的爱国者,是杰出的民主主义的革命家,是社会主义的真诚的朋友。他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的自由幸福奋斗了一生。
落后、闭塞的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下,开始了多灾多难的近代历史。中国人面临着的不仅是一个极端危险的局面,并且是一个那样复杂、那样陌生和难于理解的局面。眼看着中国的落后和濒于灭亡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思索着什么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什么是中国的方向和前途,什么是改革中国的道路和力量。中国人民是在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以后才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的。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有的走了一步,有的走了二步,就停下了。孙中山没有停下。孙中山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他的政治主张,总是能根据革命实践的需要,跟着时势的进展而逐渐深入和发展。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人民一道前进。可以说,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民族的觉醒过程,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在付出了浩大的代价以后所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我们的责任。
这次出版的孙中山选集排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版的各种“孙中山全集”的缺点。这部选集收集了孙中山的重要著作、文件、函电六十多篇,都经过了仔细的校订,加上了标点符号,按照写作或发表的年月先后来编排。这些著作代表了孙中山在各时期的主要思想,这部选集表现出了一个坚强的战士艰苦奋斗、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光辉的一生。
收入选集上卷的“上李鸿章书”、“兴中会宣言”(1894年),代表了孙中山刚开始政治活动时对于国事的认识。孙中山指出,中国是处在一个危急的形势下:列强正在磨牙啮舌,企图并吞灭亡中国,而清朝政府却因循苟且、腐败不堪,只会做一些装璜门面舍本逐末的工夫,办一些以船坚炮利为内容的“洋务”。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奋发图强,就要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他希望清政府能够采纳和实行这些原则。同当时其他先进人物所提出的纲领一样,这是一个设想以改良主义道路来挽救国家免于危亡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
在清廷最初叱责上书者和拒绝变法之后,孙中山很快就看清了“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并于1895年走上了组织武装起义的革命道路。从此孙中山成为一切反动势力摧残的对象。在“伦敦被难记”(1897年)这一著作中,孙中山叙述了自己思想发展的第一个转折,记录了他受到的最初的迫害。
孙中山没有屈服。二十世纪初,逐渐兴起了反对清王朝的革命运动。这时,孙中山在文章和讲演中更详细地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明确纲领,驳斥了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反对民主共和的论调。
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孙中山列举了清朝政府压迫人民的各种罪行,指出中国人现在并没有自己的政府。孙中山揭穿了清政府扮演的“变法”把戏。对于那些被清朝的“维新”上谕所迷惑的人,他说道:“那些诏旨只不过是专门用以缓和民众骚动情绪的具文而已。由满洲人来将国家加以改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改革意味着给他们以损害”。对于那些不相信反清革命会成功的人,他说道:“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将满洲鞑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
在“同盟会宣言”等文件中,孙中山指出,革命不只要推翻清王朝,并且要推翻专制政体,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民国。他说,专制政体是中国政治上种种黑暗的根源,是爱好自由的中国人民不能忍受的,是非要将它打倒不可的。在“敬告同乡书”、“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两篇文章中,孙中山愤怒地驳斥了君主立宪派轻视人民、说人民没有能力行使民主权利的理论。他说道:“且夫菲律宾之人,土番也,而能拒西班牙、美利坚二大国,以谋独立而建共和。北美之黑人,前此皆蠢如鹿豕,今皆得为自由民。言中国不可共和,是诬中国人曾菲律宾人北美黑奴之不若也,乌乎可!”
孙中山并不认为一旦建立了民主政体就万事大吉。他在流亡欧美时就看到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祸害——贫富不均,就接触到了社会主义学说,并且诚恳地同情社会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孙中山说,如果不很好地解决“社会问题”,那么工业发达、文明进步的结果就会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就会出现少数富人的专制,人民仍然得不到平等幸福。这是孙中山所不愿意的。他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纲领,认为实现了这个纲领就能“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就能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