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选集介绍(2)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6.11.11) 作者:王忍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的思想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为特征的,越到后来越成熟。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可以发现不够成熟的缺点。这种缺点也是事

  孙中山把这些主张概括地称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个三民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核心是革命的民主主义。只有实现了以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为目的的民族主义,才有可能建立民主主义的国家。只有实现了出发于民主主义以反对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垄断为实际内容的平均地权,才能把民主主义坚持到底,民生主义是民主主义的补充。孙中山的这个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专制主义、争取民主权利,反对剥削贫困,争取自由幸福的愿望。所以列宁称它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民底真正伟大的思想体系”。按照孙中山自己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民报发刊词中所说的“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

  孙中山的明确的革命纲领鼓舞了、团结了广大的革命分子。他们怀抱着孙中山所提出的理想,奋不顾身地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孙中山播下的革命种子,在1911年产生了它的后果。清王朝垮台了,二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被埋葬了。

  人民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做成了这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业迹。可是等待着孙中山的是更艰苦的斗争。辛亥革命没有根本上摧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革命成果被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篡夺。

  最初,孙中山并没有看清楚时局的真象。在1912年发表的“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提倡民生主义之真义”、“社会革命谈”等演说中,孙中山反复地说明清政府的推翻,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实现,现在要努力实行的只是民生主义。于是孙中山尽力宣传平均地权和由国家兴办实业,以便用这些措施来防止资本家的垄断,来求得民众的幸福。这种看法当然是过于乐观了。但是应当了解,孙中山完全不同于那些抛却革命初心的政客。他是因为经验不够,认识不足,才相信帝国主义国家会赞同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才相信皇帝既已打倒民国就已真正建立,从而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完成。所以袁世凯破坏民主制度的叛逆行为一经暴露,孙中山就立即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从“致黄兴书”、“讨袁檄文”、“第二次讨袁宣言”、“护法宣言”中,我们看到,孙中山对于军阀的横行霸道、人民涂炭、民国垂危,是那样的愤慨和痛心,他在进行反对军阀的斗争时所遇到的困难又是那样严重。在孙中山策划讨袁起义时,他的老同志却都主张持重缓进,“有信赖袁氏而策其后效者,有以为其锋不可犯、势惟与之委蛇而徐图补救者,有但幸目前之和平而不欲有决裂之举者”,也有“亏节堕行,为伥为侦之败类”,不一而足。孙中山没有被这些人拖住,他发动了讨袁起义。以往,第一个号召推翻清朝专制政府的是孙中山,现在第一个揭起反袁和护法的大旗来挽救辛亥革命成果的也是孙中山。可是这时孙中山还不懂得在斗争中必须依靠人民,还不了解他竭力争取的恢复民元约法和国会并不能根本上消灭军阀。因此,孙中山的斗争遭到了失败。

  在黑暗的年月里,孙中山筹划着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真正的民国。1917—1919年,他写作了“建国方略”。孙中山认为必须克服人们对于革命宗旨信仰不笃、奉行不力的毛病,必须破除畏惧困难的心理,振起革命精神。于是他写了“孙文学说”。为了让人民能学会行使民权的基础知识,他写了“民权初步”,表现了期待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的真诚愿望。“实业计划”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全面的计划,它表明孙中山即使在完全被排斥于政权之外的时期,仍旧怀抱着把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工业强国的热烈愿望。

  就在这个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显示了群众的革命威力,提高了广大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引起了根本改造中国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根据多年来的革命斗争经验,开始调整自己的步伐,准备继续前进。

  在1919年10月发表的题为“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和“救国之急务”的演说中,孙中山批判了过去革命的不彻底,他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这些“陈土”就是官僚、军阀和政客。他说:“要建筑灿烂庄严的民国,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才能立起坚固的基础来”。他逐渐了解到与军阀谈维护约法和恢复国会,成功的希望很小,因此他号召人民要早下决心,“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改革也”。孙中山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群众的力量,他说:“试观今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兴,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

  特别重要的是,孙中山这时已经开始感到军阀的作恶多端是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在1921年8月28日“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信”中,他写道:“他(指袁世凯—引者)死了以后,列强仍然在政治上和财政上支持一些土皇帝和军阀”。在这封信里面,孙中山表现了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向往。他写道:“我希望与您(指齐契林—引者)及莫斯科的其他友人获得私人的接触。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的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的组织”。在“实行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的演说中,他指出,“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这些言论足以表明当时孙中山多么注意地观察着研究着社会主义新国家苏俄的一切。

  当时这些认识尽管还不够明确,但是已经显示出了孙中山的一个新的动向。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在1923年底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他懂得了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依靠广大的有觉悟有组织的人民群众,必须同国际和国内的无产阶级密切合作;他看清楚了军阀同帝国主义的关系,认定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凶恶的敌人。在收入这部选集下卷的宣言、文电、讲演中,孙中山详尽地说明了他对于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认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