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选集介绍(3)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56.11.11) 作者:王忍之 查看:
选集下卷的最初几篇文章是孙中山为了改组国民党而发表的宣言和演说,其中包括“国民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要靠党员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党员应协同军队来奋斗”、“革命成功全赖宣传主义”、“国民党改组问题”等。在这些演讲和宣言中,孙中山着重发挥了革命必须依靠人民的思想。他说:“革命行动,久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吾党想立于不败之地,今后奋斗之途径,必先要得民心,要国内人民与吾党同一个志愿,要使国内人民皆与吾党合作,同为革命奋斗”。他又说:“因为中国的事业太大,要用四万万人的力,才容易做成功,不是一两个人的力,可以做得到的”。孙中山的得到这个认识,是虚心向苏俄学习的结果。孙中山不仅对俄国革命表示同情和兴奋,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看到俄国革命的重大成就以后,就得出了学习俄国的结论。他说道:“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吾等革命,一定要学他”。在孙中山看来,俄国革命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俄国革命党能依靠人民。他说:“共产党与俄国人民主张一致,所以共产党得告厥成功。”因此孙中山再三说明改组国民党之唯一目的是以苏俄为模范,建立一个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革命政党。他强调改组后的国民党要做好对人民的宣传工作,批判了过去只依靠军队斗争的错误。
1924年1月,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宣言中,孙中山第一次认定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死敌。他描述了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侵略,精确地分析了帝国主义与军阀的相互关系。他说“军阀本身与人民利益相反,不足以自存,故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由此点观测,可知中国内乱,实有造于列强”。宣言还逐一地批评了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统一派,指出只要军阀一日存在,宪法就一日不生效力,指出所谓“联省自治”不过是使中国分裂、让各派军阀各据一方,所谓“和平统一”不过是军阀之间利益的调和,与民众无关。这些表明,孙中山已经完全抛弃了对军阀的幻想。宣言指出,要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任务,就要动员农夫和工人参加斗争。因此,要吸收农夫和工人参加国民党,要赞助农民工人的组织,要改善农工的生活。本着这种依靠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基本精神,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规定民族主义的意义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各民族自求解放;民权主义是要建立一个为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人民共和国,它应当给人民以充分的民主权利,但要剥夺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走狗的一切权利;民生主义是要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孙中山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分界线,在这以后,孙中山是在一条完全正确的革命道路上前进,因而他的革命热诚得到了高度的发扬。
代表大会以后,孙中山对革命干部、工人、农民、士兵、学生作了很多次演讲。收入这部选集的有:“救国救民之责任在革命军”、“女子要明白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国工人所受不平等条约之害”、“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农民大联合”、“耕者要有其田”等。在这些演说中,孙中山宣传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宣传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民族主义”讲演中,孙中山说明了只有苏俄才是中国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真诚的朋友。他说:“自欧战以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用和平的新政策。这种新政策,不但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俄国的新主义是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特别强调和苏俄的联合。在“复苏俄驻北京代表电”、“致蒋介石手札”、“欢迎俄舰祝词”等文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孙中山对苏俄给予中国人民的支援和建立中俄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的重视。在“民生主义”的讲演中,孙中山批评了国民党内反对国共合作的顽固分子。在“中国工人所受不平等条约之害”的演说中,孙中山说:“工人既有了团体,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在最前的阵线上去奋斗”。在“农民大联合”、“耕者要有其田”的演说中,孙中山明确地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他号召农民要像工人一样组织起来。
孙中山不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而且立即投入了反帝、反军阀的实际斗争。1924年8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广东商团企图用武力推翻革命政府。帝国主义本来想用武力恫吓来使孙中山屈服。可是,结果完全相反,帝国主义的露骨的侵略行为,只是使孙中山更加具体地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狰狞的反革命的真面目,从而激励了他的斗志。从此,他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言论和行动更为鲜明深刻,更为猛烈、更为有力了。孙中山坚决地镇压了商团叛变,发表了“为广州商团事件对外宣言”和“向麦克唐纳尔政府抗议书”,愤怒地斥责了英帝国主义对于商团的支持和对广东革命政府的恫吓,他声明道:“今将开始一时期,为努力推翻帝国主义之干涉中国、扫除完成革命之历史的工作之最大障碍。”1924年9月18日孙中山发表“北伐宣言”,号召北伐,指出“此战之目的,不仅在复灭曹吴,尤在曹吴复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以继续反革命之恶势力;换言之,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起了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孙中山冒着危险,抱着重病,前往北京。在“北上宣言”以及路过上海、日本所发表的“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与长崎新闻记者的谈话”、“中国内乱之原因”、“与门司新闻记者的谈话”中,同样可以看到孙中山这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1925年3月12日,一代革命巨人逝世了。临终时,孙中山留下了两个不朽的文献——关于必须唤起民众,实现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遗嘱和希望与苏联永远合作的遗书。这两个文件占居着这部选集的最后的篇幅,使读者感到深深的敬仰。
孙中山的思想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为特征的,越到后来越成熟。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可以发现不够成熟的缺点。这种缺点也是事实上所不可免的,我们应当历史主义地来看待它,正确地去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