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就中山思想与黄埔精神辛亥革命展开热(2)

辛亥革命网 2010-12-20 00:00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杨彦华 黎旭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山大学岭南堂是“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的第二分会场,12月16日,在这里有两个主题论坛活动在进行,一是论中山思想与黄埔精神,二是论中山

  什么是黄埔精神?

  傅立群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弘扬中山思想和黄埔精神,立足点只能是中华儿女的民族大义。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强健的精神脊梁做支撑,弘扬黄埔精神对国民精神建设有重要作用。最值得我们今人继承发扬的,他觉得是以民族大业出生入死的报国精神。“创造革命军,来挽救民族的危亡”是中山先生确立的黄埔建军宗旨。当年黄埔把“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刻上校门,黄埔师生把“投身革命、为民先锋”引为人生莫大光荣。

  彭光谦认为,黄埔精神就是团结、奋斗、救中国的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精神。

  姚有志全面回顾了内战前后的历史,他认为,“台独”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最大危害和威胁,也是对中山思想、黄埔精神的背叛,两岸军人要团结起来彻底切除“台独”这个毒瘤。

  “两岸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用同一个步调行动,是新的战略环境下,应对外来挑战的重要前提,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根本要求。以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对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彭光谦的发言“击中”要害,赢得众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

  岭南文化土壤民风孕育滋养黄埔精神

  12月16 日举行的 “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的第二分会场设在中山大学岭南堂。

  香港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汤绍成、高雄中山大学逸仙社会科学中心主任曾国祥不约而同地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启蒙”。

  汤绍成认为,要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必须从其正的灵魂——中山思想来看:唯有从中山思想的历史高度,才能看出辛亥革命的启蒙意义。孙中山先生揭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理想,在其宣传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勇敢地接受了观念的洗礼,这就给开放以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个观点,可以将辛亥革命当成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自辛亥革命以后,大量新思想涌入中国,正面地冲击传统权威,中国自此正式扬弃过去,迈向了现代化之路。

  现在已过去100年了,中山思想的意义在于象征那一个时代追求国家进化的强烈意志——“我们期待一个更好的国家”。汤绍成认为,在研究中山思想之时,最能激励后世、予人深刻感动的,莫过于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于一个更好的国家之热烈期待和远大理想。

  有过东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曾国祥,从东西方文化对比入手指出,当前所面对的全球化议题:普世人权、科技文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乃至于相应而来的文化冲突、区域竞争、自我认同等议题,都与现代性的自我扩展有关。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仍有现实意义,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面临知识论危机的一种典型反应,即一方面对于传统中诸多病症进行批判反思,另一方面在提出新的解释架构时,仍部分地保留了与传统的延续。

  何谓启蒙?就是指人们能够学习公开地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超脱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创造出自由、平等与具有人性尊严的文明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在多元文化价值下,对于当下仍有现实意义,那就是我们理智地去面对多元文化,展开跨界对话。

  中山思想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思想来源说成学术界争论话题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缘起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但香港浸会大学李金强坚信孙中山思想来源于香港。他从地缘、人和、思想进行了论证。

  在上环的香港西医书院,是孙中山念书的地方,此地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他们在此耳濡目染,产生了文化自觉,逐渐孕育出新文化的启蒙,革新思想由此起。

  人和,在于香港华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下,接受了中英文教育,从而产生了一批具备中英文及西学能力的双语精英。此时,孙中山在此就读时,结交师友,与同学陈少白等人相识,并在香港中环史丹顿街13号成立兴中会,此为革命运动之最初萌动。

  思想,斯时涌现出来的华人精英,面对祖国危难,凭其身处殖民地,得以接触体验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先是参与国内洋务运动建设,进而提出维新思想,力主学习以英国为首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体制。

  以上三点与孙中山革命思想,其关系密切可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