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就中山思想与黄埔精神辛亥革命展开热(3)
辛亥革命网 2010-12-20 00:00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杨彦华 黎旭升 查看:
李金强的观点在会场上没人提出质疑,因为时间太紧,每人只有10分钟的陈述时间。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就在于“启蒙”中大学子认真聆听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讲述孙中山精神。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特邀研究员傅立群认为,黄埔精神的产生离不开岭南文化土壤的孕育,系统挖掘并大力发扬岭南文化所蕴涵精神营养元素,应当成为弘扬黄埔精神的应有之义。
他认为,广东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大革命风潮的大本营、黄埔精神的发祥地,大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又能领风气之先,重要原因就在于岭南地区的民风里有着某种优质的社会文化土壤。
他回顾了中国近500年的历史,从海瑞、袁崇焕到洪秀全、邓世昌、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从虎门禁烟、三元里抗英到太平天国起义,再到辛亥革命,再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涌现出了多少名人名将,他用了六个字来概括“重自强、不信邪”,就是这种民风文化为产生黄埔精神提供了社会土壤。
今天,要把这种“营养”传播出去,加强国民精神建设。
孙中山研究还需要深化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教授张磊主要谈的是大陆孙中山研究的现状,目前严峻的现实是: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前夕,竟然难以从为数甚多的成果中确认一部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孙中山传记和一部完整的孙中山全集。因此,孙中山研究有待深化与拓展。
真正系统地研究孙中山思想和他的实践,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将孙中山的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范畴,对其三民主义、哲学思想、革命实践、主要业绩进行了研究,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论断。1961年,在武汉举行的辛亥革命研讨会显示了孙中山研究的新高度。1996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举行的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际研讨会”展示了丰硕成果。不过,近十几年来,孙中山研究的状况让人忧思,成果质量下降,从业者知难而退,难以创新。
他认为,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应当首先着眼于理论、方法论的进一步完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力避僵化、偏颇、绝对化和简单化。不拒绝各种形式的方法论。比如要注意孙中山的文化取向,他受中西文化影响,他没能摆脱儒家文化思想,但他是将西方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人。
张磊希望年轻人不气馁,把孙中山研究旗帜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