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武昌首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胡孙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界也正掀起一阵辛亥题材热。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多元化的阐释。 ,专家学者:不同的视角

  武昌首义的成功很偶然——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学者张鸣的这句非常文艺的话,把武昌首义成功的偶然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并不看好武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武汉属于四战之地,起义发动,即使成功,也易于遭致四面围攻,坚持不下来。没想到,这个中心开花的起义,不仅守住了,而且最大限度地把革命辐射开来,一举大获成功。 

  他叙述道,其实当时清军留守武汉的部队不到万人,而起义的部队,不到3000人。武汉那么大,仅凭3000人,要想守住,几乎是不可能的。势必要扩军,扩军就得有钱,有枪。如果革命党人拿下的武汉,是一座没钱没枪的空城,这些一向穷极无聊的革命党,真的没法可想。非常幸运的是,总督瑞澂留给起义者的,是一座有大量现金和武器的城市。当时,藩库里有大量存银,军火库里有可以装备几个师的枪械。于是,起义军在很短时间,发展到2万多人。一听说武汉的起义军有了2万多人,湖南、江西、河南的清军部队,吓得要么不敢来,要么来了不敢放枪。

  张鸣说,如果清军在起义后马上反扑,起义军能不能守住武汉,很难说。而清军之所以没这么做,而是要等到准备充分、调集充足兵力才肯动手,很大程度上,是顾忌扩军之后起义军的规模。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于10月11日占领武昌城。图为光复后的警钟楼。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