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货币政策成功转型渐进走向成熟
辛亥革命网 2008-12-15 00:00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查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30年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其间固然有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国有企业的艰难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等精彩篇章,但从1978年以来整个经济改革试图解决的是国家和市场主体、计划和市场如何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为此,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框架的整固与角色的演变都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与完善,并由此确定了在经济全局运行中政府调控行为与市场主体行为的真正边界。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已经令世界啧啧称羡。今天,景学成、王松奇、王自力、陆磊四位专家做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家学者笔谈会》,就“货币政策”专题阐述他们独到的见解。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博士
中国货币政策角色的演变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中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1978年至2007年,中国的GDP从2280亿美元增长到3.42万亿美元,增长率15倍;金融体系从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可以忽略不计的边缘化小角色到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参与者,其中两项重要指标的变化最有说服力:第一,1978年全国城乡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单一表现为储蓄,总额仅为210.6亿元,按当年人口量计量人均为21.88元,而至2008年10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不算股票债券、基金、外币的拥有量仅储蓄总额即已突破21万亿元,人均储蓄增长远超过1200倍;第二,1978年全国外汇储备总额仅为16亿美元,而至2008年10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万亿美元,30年也增长近1200倍。这两项金融指标的1200倍能最简明地诠释中国30年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金融奇迹的确切含义。
在改革的第一个10年里,货币政策开始受到重视,而被重视的过程有一实一虚的两件事值得提及。比较“实”的一件事是1979年至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前后始终围绕信贷管理办法对全国的货币发行、信贷扩张计划和管理等问题进行调控方面的探索。到1986年12月,人民银行真正形成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实行调节的成型思路,即提出:(1)从1987年起试编社会信用规划;(2)提高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双重目标控制设想;(3)多存多贷;(4)中央银行贷款条块结合,实贷权下到二级分行。从这时起,中国从实务层面才算有了货币政策。还有一件比较“虚”的事是1985年9月的“巴山轮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改革实践和经济理论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是爆炸性的。因为那是一次为中国改革开辟思想道路的会议,是一次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考方式确立标准化概念的会议。正是“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才有了可以与世界勉强接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研究。当年有近30位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国外学者以1981年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和亚诺什·科尔奈为代表,国内学者则以薛暮桥、马洪等人为代表,与会者对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方法步骤、价格问题、经济过热、改革与经济稳定以及如何继续推进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当年竟无一人参加这次历史性的理论研讨会。
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中,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历来得不到重视,尽管中国有像黄达先生这样水平很高、智商超群的学者,但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实践一直以货币金融压抑为基本特色。
进入改革的第二个10年,中国货币金融学研究已彻底改变了在改革头10年被边缘化的状态,成了人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货币政策在这个10年中已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或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宏观经济调节工具中居于首要地位。而宏观经济调节中的货币供应控制这类货币政策的功能等话题也成了经济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改革的第三个10年中,货币金融学已成了中国的“显学”。货币金融学成为显学的背后原因就是:改革30年中的最初10年中国着力解决的是生产和吃饭问题;第二个10年解决的是交换和产权问题;第三个10年才开始真正触及到分配和调整问题,而在货币金融主导要素流动的体制背景下,只有货币金融政策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分配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举措中发挥关键作用。现在,中国还不敢说自己是技术大国、军事大国,但可以自信地宣称自己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
从金融角度讲,我们有世界上最高的居民储蓄率、最雄厚的国家外汇储备以及改善速度最快、功能地位最重要的银行系统。当中国货币当局将货币政策最近两年来的稳健、微紧、紧缩的调节方向在2008年11月9日突然改变为“适度宽松”以后,我们又看到:中国也有了非常成熟,识大体、顾大局,能因时而变的货币政策决策团队。现在,货币政策要展示的就是在“治冷”和应对衰退方面的内需刺激功能,我们在“适度宽松”定语下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矫枉过正”和“超调”。在货币政策的具体调节层面,我建议中央银行能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短期融资券、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贷款推动等多方面落实“适度宽松”的主旨,在2008年底前和2009年上半年就连续出台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