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货币政策成功转型渐进走向成熟(2)
辛亥革命网 2008-12-15 00:00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查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博士
货币政策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真正的货币政策操作始于1984年二级银行体制的建立。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经历了反通胀(1984~1997)、反通缩(1998~2002)和反通胀(2003年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也不断走向成熟,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实践和经验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完全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是取决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在肯定20多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也不能不承认,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更待发挥。因此,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进一步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第一,应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当局,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责任。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期,原有高度集中色彩的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中央银行离真正行使其职能还尚需时日。因此,在既有状况下,当前应赋予人民银行合理调配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权力。在明确各种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作用、优点及弊端的同时,由人民银行结合我国一定时期的经济、金融状况,适时自主采用政策工具,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达到货币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其治理结构。作为在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及居民之间充当传导媒介的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做出“顺对政策风向”的迅速反应,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基本保证。
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种种迹象表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货币政策操作常常有不吻合之处,尤其在经济增长减速时期造成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为此,要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
第三,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现有国企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与发挥作用,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企业。只有真正体现所有者利益的企业才能对货币政策调节工具的变化做出灵敏反应,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四,“保增长”的同时不能忘了“调结构”.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增长乏力,与国内消费能力不足有关。在全球经济衰退、出口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提升国内消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美国国内消费贡献了GDP的70%左右,而我国的消费大概只占GDP的35%。问题是,要扩大消费就必须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我国的财富分配中,过于向政府和国有企业倾斜,这削弱了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当教育、医疗走向市场化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民众负担的加重。
为此,在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好、工业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当前特别应注意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并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把消费和投资的决策权从政府还给民间,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良好发展格局。否则,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还是由政府扮演主要角色,那么,对于政府行为,诸如利率、准备金率甚至汇率这些工具,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最后,任何政策都不是万能的,受其本身政策局限的影响。货币政策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作用日渐式微。同时,地区行业差异带来的经济发展不一致现象,也会造成货币政策实施总量调控的市场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