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与孔教运动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郭世佑 邱 巍 查看:
辛亥革命后的孔教运动白发生以来,就被当作复古歪风或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势力而屡遭批判。这种立足于“批”的立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其端绪,至“文革”后期达到顶峰。“反动”、“复古”几乎成了孔教运动的代名词。层层堆砌的批判话语小仅无助于探究历史真相,反而容易遮挡我们的认知视野。如今当这些批判话语渐渐远去,研究者有了吏K的历史时段可资比照与反思,可望切实站在u史研究的立场,半心静气地理解与把握孔教运动。 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后的孔教运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比较突出的有:部分学者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康有为孔教思想的源流与内涵;有的则对陈焕章的孔教思想与活动作了比较细致的梳理;或重新推敲以往学界关于“孔教运动是袁世凯帝制活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准备”之类旧说,或结合这一时期关于孔教的争论,对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有所涉猎…。不过,学界对孔教运动的J力史含量在总体上仍显得把握不够,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孔教运动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之关联也重视不足,而辛亥革命斤的社会思想状况却正是孔教运动展开的一个基本语境。基于此,本文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而构建认识孔教运动的历史维度:
其一,孔教运动根植于辛亥后的社会思想情境之中,是对辛亥革命的一个直接的反应,它的出现仅自有历史的必然性因素,而且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历史合理性。
其二、孔教运动的发生是辛亥革命后方方面面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孔教运动和当时的帝制活动既有相互支持之处,也有彼此背离之点。
其三、孔教运动的衰落既源于自身在理论上的深刻矛盾,也与此后社会政治环境的迅速变化密切相关。孔教运动是在传统儒学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彻底崩溃之后重构儒学的首次尝试。虽然后来又有现代新儒学等更具生命力的探索,但孔教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宗教化重建无疑是儒学近代转化过程中应忽视的一环,一个值得探讨与清理的儒学生存形态。
一般意义上的儒学是指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及其在后代的不断诠释、衍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汉代以后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儒教”一词出现于东汉以后,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及道教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此后也只是在与“释”、“道”并列时才称“儒教”。而“孔教”一词出现最晚,直到近代西方宗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使用。从历史逻辑上来看,“儒教”与“孔教”的提法都是在与新的宗教或准宗教体系楣抗衡的过程中出现的,并彳i表明儒学本身有完整的宗教特征。而明确将孔子奉为教主,从西方宗教理论的意义上去解释推行孔教,实属近人康有为之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