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与孔教运动(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郭世佑 邱 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后的孔教运动白发,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与孔教运动,

   在孔教会的大力活动和众多实力人物的支持推动下,祭孔仪式、阙里大会、争定国教等孔教活动都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焦点事件。 

  辛亥革命斤,各地的春、秋两丁祭孔多有停顿。康有为等对“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深为忧惧。1913年3月17日,孔教会在上海举行丁祭。“总支会同人均清晨恭诣圣庙”,“排班行三跪九叩礼”,当时政界、学界致祭者即达二干余人。同年6月22日,袁民凯发布的“尊崇孔圣令”中提山应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全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1913年9月,孔教会在北京圈子躲举行盛大的奉祀孔子典礼,参加者数千人,袁世凯的代表梁士诒主祭。祭毕讲经,梁士诒主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严复主讲《民可使山之,不可使知之》,梁启超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914年2月,袁又发布“规复祭孔令”,规定春秋两丁祀孔,京师山大总统主祭,各地文庙山地方长官主祭L20]。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亲临祭孔,率文武官吏到北京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一举动后来被当作袁氏走向帝制的重要讯号。    孔教会章程规定.每年孔诞日前三日在曲宁.开全国大会。1913年、1914年两次曲申.全国孔教大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1913年为例,是年阙里大会,孔教会早就精心筹备,广为联络,并耳义得政界的相当支持,交通部允赴会者铁路票价七折,山东地方拨款赞助,张勋允为维持秩序,是日赴会的除各省孔教会代表及其它尊孔组织代表外,北京教育会、天津、山东商会、进步党本部等许多政团皆派代表赴会,此外,众议院、内务部、大理院等政府机关,及黎元洪、勒云鹏等官员均派代表参加。大会上陈焕章致词,衍圣公致祭、廖平讲经,众人瞻仰圣庙,盛极一时。 

  孔教会发起的声势浩大的定立国教的运动是当时孔教运动走向高潮的重要标志。康有为在戊戌期间对尊孔教为国教问题并没有明确的主张,流亡海外的见闻与体验使他对于源于欧洲历史的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明确提出积极鼓吹以孔教为国教。1913年下半年,国绕着天坛宪草,国教问题迅速升温。1913年8月15日,陈焕章、严复、梁启超、夏曾佑、王式通等人,以孔教会的名义向参众两院递请愿书,请定孔教为国教。援引各国法律论证定孔教为国教的合理性。认为山于“国体初更”“民情惶惑”,只有“走孔教为国教,然后砒道人心2004年第2期方有所维系,政治法律方有可施行”。孔教会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地尊孔组织及各界人士,纷纷上书,请定国教。黎元洪在《请颁定孔教为国教电》中“请两院速定国教,藉范人心。孔教一昌,邪说斯息”L”J。地方长官在电文中称,“苟非亟尊孔教,大加吕明,不足以维持国本,匡济人心”,“民国安危在此一举”。但是,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反复争论,定国教终被否决,仅在宪法十九条第一项内加入r“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作为折衷。袁世凯帝制复辟失败以后,定立国教的活动再兴波澜。1916年8月,第一届国会复会,国教问题又成为制宪的热点。康有为、陈焕章再次向国会提出定孔教为国教的意见书。陈焕章、张琴等组织参众两院中坚持定国教的一百多名议员,组成“国教维持会”,大力活动。1917年初,孔教会又联合各省的尊孔组织,在上海成立“各省公民尊孔联合会”,推孔令贻、康有为为名誉会艮,作为争定国教的团体,大造声势。但是,定孔教为国教始终未能得到国会中多数议员的赞同,多次表决均未获准通过。同时,随着帝制复辟的失败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社会上对于定幽教的批评之声也日盏增多,第二次定幽教最终也不了了之。

  众所周知,在民初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运动中,孔教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尊孔活动在事实上为帝制复辟活动作了文化心理和舆论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在第一二次帝制复辟即张勋丁巳复辟时,康有为、沈曾植等孔教会的重要领导人物参与其中。小过,如果把孔教运动看作帝制复辟运动在意识形态上的准备,有失片面。

   首先,复辟帝制并不是孔教运动的目的,相反,当时绝大多数孔教拥护者反复论证的都是孔教并不与共和政体相违,反倒有利于民国国基之巩吲。虽然以康有为和逊清遗老为代表的部分力量对共和政体一直心存/i满,但他们心仪的是满清王朝的复辟。所以,虽然袁世凯的尊孔活动与孔教会有一致之处,但对于他的帝制活动,孔教会一直采取消极态度。陈焕章曾拒绝袁氏劝进的暗示,康有为更是倒袁的力量之一。其次,袁世凯对于孔教运动也有相当保留。1913年4月孔社成立时,袁世凯在“致孔社祝词”中表示,以孔为宗教,“既失尊孔本意,反使人得执约法以相绳,何其慎也”。在“亲临祀孔典礼令”中,袁世凯又称“尊崇至圣,出于亿兆景仰之诚,绝非提倡宗教可比”f291。袁世凯身为大总统,他的态度元疑是定立国教提案反复搁浅的重要原因。第三,在张勋复辟之时,虽然康有为与张勋并称“文武二圣”,但山于张勋代表团体的狭隘性及康、张二人在帝制具体主张上的/fi同,康有为实际上未能赞划其间,而是被排斥于机要之外。其他遗老的命运也1i比康有为好多少。丁巳复辟中他们算不上同谋,只能算是一段同路者。而且,康有为等参加丁巳复辟只是以个人的身份,而小能认为就是代表了孔教运动的整体指向。 

  孔教运动的发生是建立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危机与社会败象而产生的政治需求和文化心理需求之上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它倾动一时,而时代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孔教运动自身的先天不足,又使它很快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而走向衰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