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重要政策
辛亥革命网 2013-02-10 00:00 来源: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作者: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查看:
1. 宗藩关系
古代,中国人一直以世界地理、文化和政治中心自居,中国的皇帝是受天命来统治“天下”,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处于中原的民族往往称呼四裔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认为他们都是野蛮人。发展下来所有非属于中原文化的其他民族和外国人都被统称为“夷”,从而讲求华夷之辨和夷夏之防等。这种思想贯彻到对外政策中就逐渐形成了宗藩体系。中国作为宗主国,在她周边的小国中拥有一批被视为藩属的属国。如朝鲜、琉球、安南(今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苏禄、缅甸、哈萨克左右部、布鲁特东西部、廓尔喀、布丹等。体现这种宗藩关系的措施是属国定期来华朝贡和清朝皇帝对于属国君主的敕封。对于其他外国,清政府也是按属国对待。由朝贡制度所代表的宗藩关系就是一种君臣关系,即上下、尊卑这个不可动摇的封建主义等级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
2. 闭关政策
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3. 禁烟政策
鸦片流毒于中国由来已久,从1729年起,清政府就一再下令禁烟。但是这些禁烟政策都未能发生效力。于是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外国商人便大量走私鸦片,谋取暴利。鸦片贸易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政府财政上的困难和社会的不安。1838年,清政府派遣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收缴和销毁鸦片。由于他态度坚决,外国商人共交出鸦片237万多斤,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全部销毁;二是具结。即外国商人必须保证不夹带鸦片入口,才能来华进行贸易,否则要没收货物、严惩违法者。林则徐禁烟的方法是有成效的,断绝了鸦片交易,保证了正常的贸易活动。然而,清政府要求林则徐封关,中止中外贸易。英国侵略者找到了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
4. 一视同仁政策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奉行的对外政策。1842年10月美国海军舰队司令加尼向清政府提出,美国商人也应享有同最惠国商人一样的待遇。清政府起初不同意这一要求。但派往广州同英国谈判商约的钦差大臣伊里布上书指出,只对英国开放新口岸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恐另生不测。两江总督耆英也上奏提出:“与其谨守旧章,致多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允许各国商人到新开口岸贸易。于是,清政府让他们二人拿出处理办法。1843年7月,耆英前往广州接替病逝的伊里布同英国方面进行谈判。他提出英国不得反对中国允许其他国家到新开放的4个口岸(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通商。10月底,清廷指示:制驭西洋各国之术全在一切持平。根据一视同仁的原则,清政府准许美国在各通商口岸按中英商约进行贸易。
5.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等人的倡导下,以自强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外交往的措施,同时兴办军工和强化军队,并创立了近代工业。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外交而言,清政府组建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准许各国使节驻京、陆续向各国派出中国的常驻使节。在处理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危机时,清政府热衷于采取“以夷制夷”的手法,尽力避战求和。虽然清政府和平地解决了一些纠纷,但面对列强的扩张和侵略,它还是步步退让,签订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牺牲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1895年中日战争的失利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6.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建立的处理对外事务的机构。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为适应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交往的现实,咸丰皇帝批准恭亲王弈訢的上奏,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由一位亲王领导,下设大臣、侍郎和章京,实行分股办事制。在清政府后期,它主要主持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事务及其他洋务。总理衙门的设立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冲击下中国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的趋势。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
7. 以夷制夷政策
十九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力图通过列强之间的相互牵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如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曾想借助英国和德国来牵制法国,总理衙门还曾建议朝鲜政府发展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来应付日本的压迫。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积极运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依赖外国干涉,消极避战求和。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不努力抗战,而是寄希望与列强的联合调停。李鸿章多次请求列强居间调停,但为列强所拒,甚至要求清政府对日让步。清政府得不到任何列强的支持,只得在日本的强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于日本试图割占辽东半岛,清政府再次运用“以夷制夷”政策,利用俄、法、德的干预。虽然“三国干涉还辽”成功,但俄国势力趁机伸向这个地区。清政府还想利用列强干涉“保台”,但列强并不支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也是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的再次严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