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重要政策(4)

辛亥革命网 2013-02-10 00:00 来源: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作者: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列举了中国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外交政策,展示了中国从弱到强的过程。,中国近代外交重要政策,

  22. 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

  1927年4月南京政府成立后,多次提出重订条约的主张。7月7日,南京政府发表关于重订条约宣言,具体提出条约满期者,当然废除,另订新约;未满期者,以相当手续解除重订;旧约满期,新约未订时,由中国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7月25日,中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同意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从此至1930年,各国分别同中国订立条约,同意中国实行关税自主。1930年1月,中国海关实行10%的新税率。除此之外,修约外交的成果还有1929年8月31日,比利时交还天津租界。1930年4月18日,英国同意交还威海租借地,同年10月中方正式接收该地。9月17日,中国收回英国在厦门的租界。

  23.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从二十年代末开始,日本不断地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挑衅。蒋介石领导下南京政府和东北当局都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日本对整个中国的潜在威胁,而南京政府却把工作重心放在消灭共产党上。这种作法遭到中国共产党的强烈谴责和广大民众的批评。于是,蒋介石在1931年7月23日的一份告全国同胞书中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就是说在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之前,必须先消灭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前后,南京政府据此集中力量在江西等地围剿红军,而无视日本的侵略行径。

  24.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对外政策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后便不断地针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政策提出自己的主张,但直到1935年在延安比较稳定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它才能够作为一个政权实体具体实施对外政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建设于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卖国贼的胜利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订立同盟条约的关系”。1936年起,中共领导人陆续热情地接待了美国记者斯诺等外国记者访问延安,把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介绍给世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提出立刻同苏联结成军事同盟,争取英美法同情的政策。在1938年9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政治局作的工作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抗日的外交应执行“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方针”。中共向各国共产党和人民发出呼吁,并得到积极的响应。1940年12月,毛泽东在题为“论政策”的党内指示中,提出党的对外政策原则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并具体地指出要区分作为侵略者的日德与反对这种侵略的英美。12月25日,中央关于对待英美记者的态度的指示要求把这些人当作外交人员对待,“待之以外宾之礼,以便经过他们形成我们与英美之间一定程度的外交关系”。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共产党有机会得与英美政府建立联系。中共驻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利用各种场合接近美国驻华军政人员和新闻记者,力图通过他们更多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并进而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1944年,中共欢迎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和其他根据地,同美国建立了准官方关系。1944年8月18日,中共发布了“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强调作好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注意学习做外交工作。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开始谈判解决中国内部两党和解问题。中共希望由美国迫使国民党同意建立联合政府。但由于赫尔利的扶蒋政策,这次努力未有结果。

  25.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的对外政策

  抗战结束后,中共一方面利用苏联的有限支持,派大批军队进入东北地区,扩大解放区。另一方面避免同美军发生冲突,防止同美国对抗。中共欢迎马歇尔调处国共争端,以迅速同国民党达成停战协议的方式来支持他的工作。然而,由于美苏两国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美国越来越褊袒国民党。毛泽东在1946年8月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即战后世界的基本形势是美国到处侵略,而“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展开反对美国侵略和扩张的斗争。根据这一判断,他提出了建立世界反美统一战线。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接受世界已划分为两大阵营和苏联是和平民主阵营的领导者的观点。中共强烈谴责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同国民党展开坚决的军事斗争。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共在内战中取得节节胜利。在大好形势下,中共拒绝任何外国的干预,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为准备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春夏之交,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他明确地提出“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一边倒”外交方针。这项原则构成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共在贸易、交通和干部准备等方面开始同苏联进行合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