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就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文化信息网 作者:安 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祖国的其他事业一样,戏曲艺术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也走过了60年曲折而,戏曲艺术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祖国的其他事业一样,戏曲艺术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也走过了60年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感到激动和自豪。这段历史不仅留下了彪炳史册的成就,而且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珍视、记取和深入思考。 60年来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文革”前的十七年在党的戏曲改革思想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三并举”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戏曲艺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中间也有许多曲折和失误。“文革”十年,林彪、“四人帮”一伙利用党的错误,大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使戏曲艺术受到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戏曲艺术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之前,就确立了保护民族艺术和戏曲改革的思想。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1月成立了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并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于11月13日在华北《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专论。强调对丰富而又庞杂的戏曲遗产,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提出了以对人民“有利”、“无害”、“有害”作为审定旧有剧目的标准。并确定了对戏曲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改革的方针。应当指出,戏曲改革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总结了延安和解放区的经验,而且也包括了辛亥革命以来戏曲改良运动及“国统区”广大戏剧工作者的经验。辛亥革命之后,西安易俗社、成都三庆会等戏曲改良团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李桐轩在对秦腔剧目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13年写出了《甄别旧戏草》,提出“推其陈,出其新,病乃不存;陈之不推,新将焉出!”并把流行剧目分为“可去、可取、可改”三大类。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戏曲改革思想的渊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激进文化人的强烈批判,许多戏剧家都在认真思考戏曲改革问题。之后,一些从国外归来的文化人如余上沅、赵太侔等则在中西对比中把握戏曲的特点和美学内涵,进行“国剧运动”的实验。再后,欧阳予倩、田汉等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戏曲改革思想并付诸实践。因此戏曲改革是适应戏曲发展进步的举措,而不是“左”的思想的产物。戏曲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也起到了有力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经济极度凋敝,戏曲艺术更是濒临灭亡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努力恢复经济,积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戏曲艺术复苏并迅速走向繁荣。当时看了中国新戏曲的国际友人惊叹地说:中国戏曲像出土的明珠擦去了灰尘,重新放出了光彩。 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在国际上无成功的先例可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戏剧工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制定了“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一思想出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又符合戏曲艺术的实际。推陈出新,如同“芳林新叶推陈叶”,这就是说,既不离开传统的根基,又必须有新的发展;在继承中必须分清精华与糟粕。当然这一工作是很复杂的,因为精华和糟粕常常是杂糅在一起的;正确判断精华与糟粕需要对传统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经过认真的讨论,经过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互相结合的共同努力,在20世纪50年代,整理改编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国戏曲中数以百计的剧种,应不应该有主次之分?要不要以某个剧种为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听取了戏曲界的汇报后说,还是百花齐放好。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同年5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们简称为“五五指示”)对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指示说:“中国戏曲种类极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和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1952年10至11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23个剧种演出了82个剧目,展现了戏曲改革的初步成果。京剧《将相和》、《白蛇传》及《三岔口》、《贵妃醉酒》等折子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黄梅戏《天仙配》及川剧《秋江》、《评雪辨踪》、花鼓戏《刘海砍樵》、黄梅戏《打猪草》等小戏,都是这次会演和稍后各大区会演中推出的剧目。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依然受到大家的赞美,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说,传统戏很好,不需要改革;实际上这些剧目都是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革才有新的面貌的。
昆曲《十五贯》的改编演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清代“花雅之争”以后,昆曲就已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昆曲班社都已星散,很多昆曲艺人流落街头。人们也普遍认为昆曲是士大夫的艺术,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十五贯》演出成功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政府又积极提倡,周恩来总理称昆曲为高雅的兰花,南北昆曲院团先后成立。各院团都努力挖掘搬演古典名剧并编演新戏。举办青年演员培训班。昆曲老艺人受到尊重,他们热心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正是因为有多年的努力保护和传承,昆曲才能够存活和滋荣发展,今天才可能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的学者摘引当时报刊上一些有关错误地执行戏曲方针的材料企图证明戏曲改革是错误的,我想这起码是缺少历史观点。这些现象在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过程中出现是毫不奇怪的。正因为它不符合党的方针,才被提出来批评。当然不符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的“左”的思想一直存在,在“文革”中则走到与党的正确思想完全相反的方向。如后来毛泽东所说:百花齐放没有了。“四人帮”造成了文艺园地的百花凋零。这些反面的教训也进一步证明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打倒“四人帮”后最早提出的口号是“拨乱反正”。对于戏曲界来说,就是要回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道路上来。给被“四人帮”诬陷和迫害的艺术家和作品平反,恢复优秀的传统剧目的演出,并创作新的剧目。文艺和戏曲园地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站到今天的高度,回顾“文革”前的认识,无论是对新与陈的关系,推陈与出新的关系,还是对具体作品的评价,都有许多狭隘、片面的地方。因而对传统更加重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和古典名著被挖掘出来,重新搬上舞台。在青年中甚至出现了“以传统为时尚”的风气。新编剧目也更加重视继承传统美学精神。弘扬各剧种的特点和优势,成为创作者追求的目标。一些古老的剧种,如昆曲、京剧、徽剧、汉剧、秦腔、川剧、豫剧、莆仙戏、梨园戏等,都展现出新姿,创作演出了新的作品;越剧、评剧等剧种进入了自己的“百年诞辰”,由稚嫰走向成熟。一些新兴剧种如吉剧、龙江剧、陇剧、北京曲剧、唐剧、辽剧等,经过历史的检验,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大剧种,小剧种,文人的戏,民间的戏,以及宗教祭祀性戏剧,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局面。不同的风格流派得到尊重和提倡。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受到特别的关注和扶持。藏剧、白剧、彝剧、苗剧、仫佬剧、阜新蒙古剧等,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并在各民族戏剧共同组成的中国戏曲园地中放出绚丽的色彩。所以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戏曲艺术逐步进入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最好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