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就(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文化信息网 作者:安 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祖国的其他事业一样,戏曲艺术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也走过了60年曲折而,戏曲艺术60年的光辉历程和成就,
二、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三者并举
 
“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是总结中国戏曲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现实经验提出来的。传统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指新中国建立前就较长期地流传在舞台上的剧目。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是以表现古代生活为主的,其中有很多剧目又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所以人们也常常把这些传统戏叫历史戏。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强调写历史剧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后来历史学家又强调历史戏要符合历史真实,于是就把历史戏与传统戏区分开来。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中国戏曲有编演历史剧的传统,从明清传奇到地方戏,都有很多表现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新中国建立后历史剧创作受到重视,人们多强调它的“古为今用”的作用。现代戏则指表现现代生活的戏。在古代的作品中也有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的;在20世纪初,梅兰芳等艺术家已开始了编演“时装戏”的尝试。三四十年代,由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更积极进行编演现代戏的探索。但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难度较大。新中国建立初期,首先是以整理改编传统戏为主,同时也提出鼓励容易表现现代生活的民间小戏编演现代戏。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戏曲界编演现代戏的热情越来越高,但文化部门的领导开始还是比较冷静的,提出传统戏、现代戏要“两条腿走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在现代戏创作上有新的突破,但认识却走向了极端,片面追求现代戏的数量,影响了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在“大跃进”之后的“调整”时期,文化部的领导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思想,提出了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者并举的剧目政策。这一政策是总结前一段的经验教训的产物,因此它是符合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的实际的。
 
到“文革”前,全国的各个剧种,在这三个方面都积累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各剧种都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戏,除了前面已经讲过的,影响较大的还有:京剧《除三害》、《黑旋风李逵》、《乌龙院》、《九江口》、越剧《玉簪记》、川剧《柳荫记》、《谭记儿》、晋剧《打金枝》、评剧《秦香莲》、黄梅戏《女驸马》、豫剧《秦雪梅》、《穆桂英挂帅》、昆曲《十五贯》、《李慧娘》、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闽剧《炼印》、侗剧《珠郎娘美》、粤剧《搜书院》、陇剧《枫洛池》、高甲戏《连升三级》、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柳子戏《孙安动本》、河北梆子《宝莲灯》、甬剧《半把剪刀》、《双玉蝉》、湘剧《生死牌》、老调《潘杨讼》、梨园戏《陈三五娘》、蒲剧《薛刚反朝》、秦腔《赵氏孤儿》、《游龟山》、吉剧《包公赔情》、越调《诸葛亮吊孝》、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藏剧《文成公主》等。这些剧目在传统戏的继承上,或删繁就简,去芜存菁,或脱胎换骨,进行新的创造,改编幅度大小不同,但都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使它焕然一新。这些剧目为这些剧种赢得了新的观众,彰显了戏曲艺术各个剧种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新编历史剧(包括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或新编的故事剧)的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抗美援朝时期和三年困难时期,分别有许多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题材的历史剧演出,人们从中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照应和启示。而在艺术上更为成熟的则有:京剧《猎虎记》、《谢瑶环》、《正气歌》、《海瑞上疏》、豫剧《花木兰》、越剧《红楼梦》、粤剧《关汉卿》、扬剧《百岁挂帅》、黔剧《奢香夫人》、白剧《望夫云》等。这些作品吸收了历史研究的成果,具有新的历史观点,同时又保持和发扬了戏曲的诗的品格。在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上,改变了从前丑化少数民族的错误倾向,塑造了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和普通群众,如奢香夫人、阿凤、阿龙(《望夫云》)等形象都很生动感人。
 
现代戏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50年代初,就有评剧《刘巧儿》、《小女婿》、沪剧《罗汉钱》、眉户《梁秋燕》、吕剧《李二嫂改嫁》等一批剧目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受到观众的喜爱。评剧《杨三姐告状》、越剧《祥林嫂》等在20世纪上半叶创作的剧目又经过继续加工,有了新的提高。五六十年代豫剧《朝阳沟》、《刘胡兰》、锡剧《红色的种子》、沪剧《芦荡火种》、评剧《金沙江畔》、眉户《一颗红心》、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以及后来被江青钦定为“样板戏”的《红灯记》、《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题材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在舞台上塑造了新的人物。为塑造新的人物,在表演和唱腔上都有新的创造;表演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舞台艺术的前进。
 
所以到“文革”前,戏曲舞台已形成了“三并举”的格局。三类剧目互相促进,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欣赏需要。“文革”期间,否定了“三并举”,并把大多数现代戏都打成毒草,只允许八个“样板戏”一花独放,给戏曲艺术事业带来深重灾难。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三并举”政策的正确性。
 
“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同时也重新肯定了“三并举”的剧目政策。实际上“三并举”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剧目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只有做到三并举,才能实现百花齐放;而无论是整理改编传统戏,还是创作新的历史戏和现代戏,对古老的戏曲艺术,都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实践。
 
思想解放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许多在“文革”前人们感到棘手的剧目被剧作家们从新的视角进行改编。如京剧《大劈棺》曾被作为“坏戏”而绝迹于舞台,但它的奇特的故事引起了剧作家的新的思考,据此改编的作品就有川剧《田姐与庄周》、京剧《鼓盆歌》、汉剧《蝴蝶梦》等,剧作家通过这一故事和人物阐述出人生的哲理。《赵氏孤儿》的题材也有多种改编,其中豫剧《程婴救孤》较好地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原著的悲剧精神得到加强,使当代观众受到强烈感染和震动。另一些传统戏的喜剧内蕴得到张扬,如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卷席筒》、潮剧《张春郎削发》等,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古典名著受到空前重视。昆曲《西厢记》、《琵琶记》、《荆钗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都经过多种形式的改编演出。其中如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原著都比较芜杂,新时期经过创造性的改编呈现在舞台,使我们对古代戏曲文化的丰富和深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剧创作在新时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无论从题材领域的扩大,思想意蕴的挖掘,还是艺术上的丰富与创新,新时期的作品比起“文革”前都有大步的跨越。80年代初,由于古代题材作品创作的角度、风格都出现了多样化的状况,在理论界也发生了热烈的争论。什么样的作品叫历史剧?某些作品算不算历史剧?张庚先生在对新的创作现象进行研究后提出,可以叫新编古代剧,不必在符不符合历史真实上纠缠。这样有利于历史题材的创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