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兼读章培余烈士遗文(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剑平 查看:
袁世凯窃权后,将河南作为封建复辟的基地,1912年3月派其表弟张镇芳任河南督都,鎮压革命。1912年8月国民党在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写伩经曾可楼转陈伯昂,指示他在开封创建国民党河南支部,并创办该支部机关报——《开封民立报》。章培余积极参与陈伯昂、罗飞生等创办该报,担任记者。1913年5月20日《开封民立报》创刊,创刊号为红字标题,第一篇本报发刊与旨趣,是亚痴即章培余所写。该报始终针对现实,坚持鲜明的民主革命立场,强烈反对袁世凯的卖国独裁和专制暴行,对其明讽暗刺,深刻揭露。因此,该报成成袁、张之流的眼中钉、肉中刺,非欲除之而后快。但是民立报人不畏袁、张的反革命气焰,愈战愈强,由最初每日发行2千份,到后来发行7千份,为1913年7月以后全国爆发的以讨袁为宗旨的二次革命作了舆论准备。现在重读报上文章,一种民主革命思想先驱的正气扑面而来。1913年7月28日《开封民立报》被张镇芳派军警武力查封,该报仅存在七十天,但这正可以说明《开封民立报》在河南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为打击袁氏反革命政权,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指示要在河南搞一个大的革命行动,以配合贛、皖、粤的反袁力量,河南的革命党人联合《开封民立报》的同志,密谋策划爆炸河南火药局。他们的宗旨是:“预备将省城火药库炸完,将来南北决裂,易于内应。”
章培余烈士在开封是一个大家庭,父母、弟、妹及妹妹的婆家、堂兄弟均在开封,其妻怀身孕三个月,他深知危险在即,就将她送回娘家河南卫辉府,毅然担负起爆炸火药局的直接组织工作。和当时众多的家在外府,本人只身在省垣闹革命的同志相比,烈士做出这一举动,需要有更大的牺牲奉献的内在力量做支撑;也有一种更强烈的为民主共和赴汤蹈火的神圣使命所驱使。使烈士选择了躬身实践自己的理想——为捍卫民主共和国体而战。1913年7月1日晚十点河南火药局爆炸成功,开封全城震动,声震百里。全国革命党人欢欣鼓舞密切关注,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于1913年7月3、7、8日跟踪报导。这次爆炸不啻吹响了全国讨袁的进军号。袁非常愤怒,派韩春林到豫调查,张镇芳一面“电请辞职”,一面严饬緝捕涉案人员。7月3日烈士在袁宅街家中被捕,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第307号案卷纪录,火药局的具体爆炸事宜烈士及其他民立报人并未直接参加,他们是发动人力车工人所为。
在本案被审讯的五人中,章烈士唯一身兼《开封民立报》记者和爆炸火药库人员双重身份。张镇芳之流想从他身上得到更多情报,对他提审拷打的次数最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审讯笔录也证明了这点,他的笔录字数最長,被记录“不知道”的地方最多,每一个“不知道”都有一阵拷打在后等着,但最终仍然只能记录“不知道”。他没有暴露参于爆炸案的上级领导及《开封民立报》的领导。据解放后出版的文史资料披露,药库爆炸前多次多人开会研讨,研究的过程他很清楚,但烈士被捕后最终一个人承担了这一事件的全部责任,使得至今火药局爆炸事件的组织领导进程仍然是一个谜,至使一些回忆录众说纷纭。由审讯笔录可知烈士付酬金给雇佣的人力车夫,他应该是知道人力车夫姓名的,但在审讯中他仍用不知道姓名作回答。可见烈士是有意保护,更何况自己的同志和领导!他要加倍保护。在本案中付给人力车夫的酬金是烈士分发的,资金来源成为审讯中的另一个重头戏,也构成对他重点审讯的另一原因,但是他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袁、张的爪牙是根据他们在章烈士家中搜出的日记内容审案定刑的。通观烈士的供词没有一句对别人不利的话,可以感受到烈士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人的人格魅力,使我们愈深入研究愈能体会到烈士自我牺牲、舍生取义的坚韧精神。从当时全国的形势看,火药库爆炸案是河南二次革命中的大事,使袁、张之流恼羞或怒,对本案的用刑应该是二次革命开封血案中最严重的之一,对章培余的用刑更是重中之重。笔者1982年第一次看到审讯笔录时,一种严刑拷打的血腥信息扑面而来。使我浑身颤栗血往上涌,几乎晕厥,不忍卒读,进一步感受到外祖父牺牲后,曾祖父悲愤交加,突然双目失明不久离世的淒凉情景。
幸而获得烈士在1913年所写的几篇文章,使笔者得以了解烈士能够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不顾个人身后家庭艰辛、舍生取义的思想动力。笔者在《开封民立报》编辑主任罗飞声烈士长孙罗直今纪彔的,该报创刊后一个多月主要文章目彔找到章烈士的六篇文章:
1,1913.5.20《本报发刊与旨趣》
2,1913.5.21第二版《论独立与合群之关係》
3,1913.5.22第二版《民生说》
4,1913.5.26社论二《论民国之正式大总统》
5,1913.6.9社论二《论党祸之足以亡国》
6,1913.6.17社论二《说学生》
上述六篇中今能得到全文的仅2、3、5等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