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兼读章培余烈士遗文(5)
辛亥革命网 2011-05-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剑平 查看:
章培余烈士的《民生说》是他对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为建成真正的共和国体、为保护民生、为反对封建专制复辟不惜拋头颅洒热血的思想动力。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重温孙先生的民生主义,对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辛亥革命将会有进一步认识。正如孙先生所说,“国民党成立以后,势力薄弱,又无运动,深恐不能取胜。此次选举议员,得占多数者,因有党德,合人民之公意耳。各党党纲大抵相同,我党则有一条民生主义,不使社会上有不平之亊,是最紧要的。”可见民生主义是孙先生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读这篇《民生说》,我们仍能感受到辛亥革命时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光辉普及人心,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所言,辛亥革命“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场革命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它意味着4万万人已从君主专制政体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这个专制制度已存在了4000多年;在它的统治下,‘生存、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是被剝夺的……清政府被推翻,意味着具有最野蛮的制度而又道德沦丧的这个皇朝的毁灭和废除。”⑤
谨将章培余烈士的《民生说》附于下,以誌纪念。
附:《民生说》(原载1913.5.22《开封民立报》第二版)
图2 《开封民立报》第3号 1913-5-22 第二版
民生之机关恒锢塞于专制之下,而发达于共和之国。非共和之能达其生也。民自競争其为生,特藉共和以充其生。斯共和得而发达之,亦非专制之能锢其生也。民自放弃其为生,必附专制以寄其生,斯专制得而锢塞之。
夫专制者非不汲汲于民生也,然生之聚之、孕而育之、長之养之,卵而翼之,皆所以厚一人之封殖,鞏一人之利权而已。惟其以天下奉一人,是故生之者即可殺之,不妨以一人之利害为斯民生殺之理由。君为刀爼,民为魚肉,尚得为民有其生乎!岂无发政施仁之主可以奠民生于不匮?而自夏后做俑以还称极盛者,上有殷周,下有汉唐所號为贤聖之君,何尝不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然试问有扈何以兴六师之役(按有扈夏同姓之国,史记曰.啓立有扈不服遂灭之。唐孔氏谓堯舜受禅啓.独继父以是不服)。鬼方何以致三年讨东山,零雨暴骨中原。苟可以为帝王金甌之固,皆不卹劔其脓血以铸成之無他。
专制以君为主体,所谓民者不过为造一人私产之材料而已。故無论为暴主为贤君,其所以芻狗斯民、牛马斯民则一也。鲁论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礼经曰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是皆以君为主体也,以君为主体则谈民生者,特其附属品焉耳。
夫原其本始,积个人而社会,积社会而国家,民为天然之主体无疑也。惟不得共和无以发生其效力,乃使神聖不可侵犯之民,竟號之曰羣黎、曰黔首、曰苍生,置之于不识不知之列,渐弃天然之特权不克自主之生机。譬如婴儿待哺,绝之立毙,诚足悲也。然而物競天择适者生存,斯民天然之特权,非君主所能[夺]之也,实由其甘自放弃不克自主耳。是故有共和国民[尚能]有共和之政体,有足以造就完全共和之国民,而后有圆满无缺共和之政体。夫苟共和之政体圆满无缺,而民生之机关亦必于是圆满无缺矣。
然则釋民生之义者,非归为民自为生不可也。何以言之?共和以民为主体,而民实为促进共和之原动力!自有生以來,其民有所依赖者必为专制;其民无所依赖者必为共和。夫惟其无所依赖,合之足以自强,分之亦足以自立。不受第二者之鞠育,即不受第二者之干涉。我有天然之特权,人不得而把持之,我有天然之生计,人不得而阻扰之,极其为生之能力必能达于圆满無缺之域。
夫而后積集个人而为社会,社会即生于个人者是也;集社会而为国家,国家即生于社会者是也。夫而后分国家而为社会,社会不必附国家而得生也;分社会而为个人,个人不必附社会而得生也。此谈民生者,所以必归于民之克自为生也。夫能知民生之实力,專欲藉共和以发达共和之政体,所以扩民生之范围,斯於民生主义思过半矣。
今共和初建民气方扬,我国民能出其力以造时势,即不难充其力以競生存。迎其机而导之,浚其源而开之,因其利而扩张之,我国民其奋然以兴乎!
(原文完,标点及断句为整理人所加,括号为看不清的字)
注释:
① 原件存开封市省图书馆
② 孙中山1913.3.10在日本神户演讲“中国以内阁制度为宜。”
③ 孙中山在湖北军政界代表欢迎会上的演说:“官吏应为国民公仆”。
④ 孙中山1924.9.29对广州各界赞助北伐的演讲:“北伐的原因”。
⑤ 宋庆龄1912.4.《威斯利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