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贤蓝天蔚兄弟和朱祖圻父子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45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卢俊 查看:
朱氏父子是指我的老外公朱祖圻和外公朱钧,蓝氏兄弟是指在辛亥革命中具有全国影响的领袖人物和元勋,被评为“威名与黄克强、蔡松坡并峙”的蓝天蔚将军及其弟蓝文蔚。蓝文蔚还是我母亲的义父,我父母抱冰堂婚礼的证婚人。他们都是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或领导者,有如“打虎兄弟行,上阵父子兵”,参与创造历史,深为后人追忆怀念。
1985年6月,我作为对黄鹤楼的维护和建设有过历史作用与贡献人士的后辈,偕另一位特邀嘉宾长沙市长(建楼合作单位代表)参加黄鹤楼新楼落成庆典并受到当时的吴官正市长及其他领导同志的接见和关心。父亲旧时的同事和朋友如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邓葆光、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原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湖北省政协秘书长郑南宣都极力推荐我,原因是1932年我父亲卢立群发起并主持重建具民族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黄鹤楼,并勘测现场、选址植树、伏案设计、制作模型、修配套工程和司门口数百级宽敞的上山踏步和护栏以及联通山脊的主干道,又建坛保护黄鹤楼的铜顶,还找古文学家王葆心撰写《重建黄鹤楼募资启》。父亲四处奔走、竭力募集经费。直至今日,司门口(今新黄鹤楼前)的上山踏步、山脊干道、三层的清黄鹤楼模型及被保护的古楼铜顶依然存在。趁这次回汉机会,我通过市委和市政府的仇处长和肖同志的大力帮助,见到了父母亲的一些亲朋故旧,其中有蓝文蔚的侄女蓝芝霞和蓝文蔚夫人的弟弟彭超尘。他们介绍了一些历史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和年事已高,有些细节虽只剩下吉光片羽,但仍不失薪尽火传,使我从最接近的一扇窗口去探望那幅群星耀目的辛亥历史画卷。
辛亥之前的暗潮
朱祖圻(1871—1960年),字绣封,原籍浙江萧山(西施故里),寄籍河北大兴。其祖上朱珪(字石君)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官至文华殿和体仁阁大学士(清之宰相),“卒赠太傅、谥文正公”,其墓园“朱家坟”迄今仍在北京丰台车站附近,保护完好。朱珪曾任湖北按察使,官衙就在蛇山坡下的乃园臬署。朱珪曾在蛇山重建仙枣亭并书《费公祠记碑》,事载《黄鹄山志》。朱珪与其兄朱筠(字竹君)都是《四库全书》的主编之一,史上记朱筠是第一个提出具体办法,奏请设馆编纂《四库全书》的创始人。二朱开训诂考据“朴学”一派,名重士林、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如戴震等皆出自其门。张之洞的祖父张廷琛被选为四库馆誉录贡生,日后朱、张两家成为世交至亲。张之洞的母亲是朱家的女儿,而朱祖圻的夫人石氏系侯门闺秀、亦系张之洞的亲内侄女。因此之故,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朱祖圻的父亲朱榕随之宦游湖北各地,至今钟祥尚存“朱家花园”一址。朱祖圻为晚清举人,琴棋书剑无所不习,也在武昌为官。1900年朱祖圻由上海走海路经天津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目睹了庚子八国联军之变,他感叹“英雄每洒忧时泪,忍见江河日下流”,写下诗篇:
昨宵见雨感深秋,一枕虫催四壁愁;
客思凄清乡思苦,况闻戎马驻幽州。
千古山河一战中,骷髅满地血流红;
一生好具经时策,盘马秋风怒挽弓。
将相无才仅主和,中原从此战争多;
伤心地竟他人割,要官增荣愧若何?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巨大的民族危机感使他对腐朽无能的清王朝失望痛恨,作为一名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青年士子,他渴望进行变革。会试受阻后回到武昌,他又写下《庚子明府集同人登黄鹤楼旧址》:
黄鹤一去不重游,有客登临送晚秋;
极目烽烟惊远塞,伤心劫火感层楼。
沧桑尝付邯郸梦,岁月偏为过客留;
叹息兴亡千载事,年年江上使人愁。
然而媚外而专内的朝廷亲贵对冰冻三尺已非一日之寒的危局仍是“夏虫不可以语冰”,不是打呵欠就是打莲花落地苟且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