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贤蓝天蔚兄弟和朱祖圻父子(2)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45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卢俊 查看:
科举废后,因有功名和受张之洞赏识,朱祖圻被保举以道台衔实授安庆水上警察厅长,开办中国早期警政。他参加了同盟会,由一个相府世家的贵胄后裔和官员转向了革命。他与时任安庆警政学堂会办的革命党人徐锡麟结为金兰换帖的兄弟,徐刺杀安徽抚台恩铭时朱亦在场。他悲愤难抑,赋诗道:
露冷霜凄月未沉,清斋独坐酒频斟;
感时有恨惟看剑,知己无人欲碎琴。
历尽风波诗胆壮,盼骑鸿雁客愁深;
青灯一点书千卷,披豁襟怀且放吟。
沉痛和忧国忧民的襟怀跃然纸上。
宣统三年(1911年)朱祖圻接替江苏如皋郑仲常任清王朝268年最后一任芜湖正堂,正当此际,辛亥革命已山雨欲来风满楼。
朱祖圻的独子朱钧随祖父居武昌就学两湖书院,两湖书院位于现紫阳路武汉音乐学院都司湖一带,是1890年张之洞创建的兼授中西两学的新式学府,培养传统文化与新知识兼备的人才,黄兴、李书城都出自该书院。朱筠字石堪,生年大约1887至1893年,卒于1935年。出身世宦书香门第,善诗词工文墨。面临国势垂危,平素钦仰徐锡麟刺恩铭以身报国的英雄之举。加之张之洞兴办新学,武昌地区的反清革命宣传进入学堂,大量有新知识的知识精英长期接触革命刊物《民报》、《猛回头》、《警世钟》等,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复兴中华的有生力量。朱钧常与校内外有志青年传阅革命书报、宣传革命思想,情系中华、位卑未敢忘忧国。
蓝天蔚(1878—1921年),字秀豪,出生于湖北黄陂蓝家大湾,家贫,父蓝详彦种田兼做裁缝,有弟蓝才蔚、蓝文蔚及妹蓝菊娣。天蔚聪慧,进学为秀才,少怀大志,尤喜爱军事。时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天蔚遂于1896年投笔从戎入武昌新军工程营,被张之洞选送湖北武备学堂,再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与吴禄贞、张绍曾被称为“士官三杰”。1903年与刘成禺、李书城等人创办《湖北学生界》,与黄兴等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任队长。归国任湖北新军三十二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兼将弁学堂军事教习,培植军中革命力量和军事人才,秘密参加设在孙森茂花园李廉方寓所处的武昌花园山革命聚会。此时董必武曾任其文牍,黎元洪则为其部属。后蓝天蔚再次赴日考察军事,肄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被委为陆军第二混成协协统(旅长),驻防奉天(沈阳)北大营。蓝天蔚是老同盟会员,在革命党人中有很高的军事资历和沉着大度领袖群伦的军事才能,深为士兵爱戴。
蓝天蔚之弟蓝文蔚,字汉凌,生年约在1887年到1891年间,卒年1967年。曾就读两湖书院高小、湖北陆军小学和陆军第三中学,辛亥革命时由保定军校一期毕业到北京上陆军大学。受其兄影响,也成为抱有“非革命不足以救国图存”思想的青年军人。由此可见,革命思想在军中传播、革命组织在军营厚植是辛亥革命最关键的力量。
辛亥之时的狂飙
1911年10月10日夜七时,武昌新军工程营一声枪响。当夜起义军炮队占领蛇山棋盘峰阵地并摧毁总督衙门,一夜浴火苦战首义成功。10月11日第一面十八星旗插上蛇山头黄鹤楼旧址上的警钟楼,武昌光复到处悬挂十八星旗,清王朝的一统江山就此被捅开一处缺口。在通电各省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起义爆发非常仓促,但早有思想准备的朱钧立即行动起来,剪去辫子。投入革命的学生军夙夜不懈地守护官钱局,官钱局在长街与大成路交汇点附近的路东侧。
起义后的湖北义军领导资望不足,因蓝天蔚颇孚众望,曾三次电请蓝天蔚来鄂充任都督,由于清廷扣留无法送达,才不得已拉出湖北新军协统、并非革命党人的黎元洪充角担纲。
此时的蓝天蔚与吴禄贞、张绍曾远在河北滦州待命秋操演习。他们手握重兵,一方面向朝廷电奏“兵谏”,一方面在关外“清王朝的祖宗发祥地”密谋起事以响应武昌首义,京师震动。清廷明里接受兵谏,暗里在石家庄刺杀吴禄贞、监视蓝天蔚,调张作霖巡防营入城镇压。蓝在友人蒋百里帮助下由沈阳南下大连。1910年11月26日被举为“临时关东大都督”发动东三省起义。继而南下上海,招募青年学生军准备北伐。
蓝天蔚在武昌首义爆发后立即叫蓝文蔚从速南下上海,并带了一封信给陈其美。蓝文蔚经上海返回武汉,追随黄兴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总司令部督战参谋。前来镇压的北洋清军在汉口纵火,又架大炮炮击武昌、汉阳,火光冲天,大片民居化为废墟和灰烬,昔日的市区一片狼藉。炮火加机枪四射,血流遍地、尸肉横飞,战争的残酷惨不忍睹。义军装备训练远逊于清军,但士气高昂,前仆后继顽强作战。蓝文蔚投入前线的激烈战斗,已是置生死于度外,当机立断、督导军务发挥了军事专长。
因兵力悬殊,义军退守武昌。然而就在这一个多月的坚持之中,十七省相继独立,全国风起飙发,清廷土崩瓦解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