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匹青(5)

辛亥革命网 2012-09-19 00:00 来源:公安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作者:张悌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匹青生于1878年9月,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八期。在东京他和廖仲凯等同志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1911年回国

六、父亲与张辉瓒

     人们都很熟悉张辉瓒这个名字,因为毛主席在《井冈山》那首词作中提到了这位当年围剿井冈山的前敌总指挥。“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张辉瓒,亦名张石侯,是湖南长沙东乡人,与我父亲张匹青是同乡,而且从小就是同学,以后又一同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士官学校第八期同窗六年,结下了很深的情谊。父亲生前曾对我和兄姐们讲述过他和张辉瓒交往的一些片段: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各科知识和军事训练都极其严格,若有两科不及格者即予除名,父亲由于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为了求学上进,不论寒暑都是勤学苦练,对三角、几何、微积分等难度大的科目,更是昼夜不停地演算和攻读,有时晚上还站路灯。张辉瓒呢,其家境比父亲要好些,也同样是刻苦学习。那里的留学生每月还发点津贴,我父亲领到这些后,就连忙寄回国补贴家用,自己所剩无几,有时连买学习用品的钱也很困难。张辉瓒不需要寄钱回家,手头宽裕多了,他看到父亲经济拮据,曾多次接济父亲。父亲实在感谢这位同乡、同学。那时他们一同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和“同盟会”,其共同志向是推翻满清帝制,缔结共和。一次他们在海滨习武后,并立于海滩之上,遥望西南辽阔的大海,海的那边就是祖国啊!他们感慨万千并即兴共作诗文,父亲说了句“举义覆清男儿志”,张辉瓒忙跟上一句“创建民国豪杰心”,流露了海外赤子的一片爱国情怀。

     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他们又同时回国参加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起义,接着是参加北伐战争,继而又讨伐吴佩孚、段祺瑞、曹琨等北洋军阀,在战斗中由于他们战功显赫,都成了军队中的著名将领。特别是张辉瓒,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率军打北洋军阀,累战告捷,人称其为“铁军”。父亲说:在这一时期,他们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在孙中山逝世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屠刀指向共产党时,父亲出于他的正义感和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曾经痛斥蒋介石,并开始了倒蒋活动。而这时的张辉瓒为了获得高官厚禄却跟着蒋介石跑,父亲和张辉瓒在政治观点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出于他们原来的感情基础,父亲不愿看到张辉瓒滑向反共反革命的深渊,有一次父亲专程来到张辉瓒家好言相劝。据父亲回忆,他当时真诚地告诫张辉瓒三点:第一,我们是孙总理的信徒,孙先生从未说过共产党不好而且要联共,为什么你要跟着蒋介石打共产党呢?第二,共产党与我们无冤无仇,屠杀他们你能下得了手吗?第三,你张辉瓒号称“铁军”只能是对付那些北洋军阀,可在红军面前,你只怕奈何不得。我不是夸耀红军,他们是神出鬼没的,望你三思而行。父亲讲完这话,张辉瓒沉默不语未表示任何态度,可见他们至此实为政见分歧融洽难。过了一段时间,蒋介石任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统领十万人马气势汹汹围剿井冈山,最终落进毛主席布下的天罗地网,即口袋战术中,张辉瓒覆灭了,构成了他的一场人生悲剧。

七、常来我家作客的谭延闿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合作时期。那时谭延闿和我父亲张匹青都在广州国民党中央临时政府工作。谭曾经担任军队总司令,后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是清朝时一位翰林,才智超群,论军事论政治都是位好角色,他擅长书法,写得一手极好的颜体楷书,书法界都认为他是位大书法家。

     谭和我父亲有许多交往,在军队中,他曾是我父亲的上司,他很赏识我父亲的英勇善战,又很敬佩父亲敢于直言的豪爽性格,加上他和我父亲的住址相隔很近,所以常来我家作客,并且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很多。我家有厨师,弄的菜他并不太赏识,但对我母亲做的红烧肉则是赞不绝口,有时他来我家一进门就叫:“嫂子,弄点红烧肉吃好不好!”母亲只好亲自下厨烧红烧肉了。有一次,他和我父母一起观看幼儿演出,剧院前一个大广告牌上写着“五龄小跳舞家张鉴”。那位五龄小跳舞家演技精彩、独特,谭延闿倍加赞赏。这时坐在一旁的父亲提醒谭说,你能认出这个小舞蹈演员是谁吗?谭是个反应极敏感的人,他思索片刻,立即惊喜地说:“我想起了,我在你家见过一次,张鉴、张鉴,这不是你的女儿吗?”第二天谭又来我家,吃完午饭后他便招呼我父亲给他准备文房四宝,说他要在我家写字留念。父亲急忙替他在书房备好了笔、墨、纸、砚等,他便端坐握笔认认真真地书写起来,并对我父亲说:“我打算写一大本颜字字帖,赠送给你家的五龄小跳舞家今后习用,这女孩聪明,必能练好书法。”父亲连连称谢,可见谭先生对儿童的成长极其关注。

     此后谭先生每星期必来我家书写一至二天,约写了20多个星期,算起来共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完成了这本帖作。这本帖在我家一直珍藏到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才焚烧掉。在我的记忆中这本帖是用的毛边纸,比普通帖大一倍左右,每个字约有两寸见方,整个帖书厚一寸多,是用蓝布装订成的。我的那位跳舞家姐姐从小学到中学都练这本帖,四十年代姐姐在长沙市周南中学读书,参加全市中学生书法比赛得了第一名,的确与这本帖书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

     后来,我父亲回顾谭延闿时,也讲到他的为人,父亲说:“谭延闿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北伐战争后,其基本立场倾向于蒋介石,至此,我和他的关系也日渐疏远,未过多久,他就辞世了。”

(公安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供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