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道路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作者:王卫星 查看:
近年来,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人们常常将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相联系,试图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背后,探寻出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虽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部意义,但它是现代化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工业化程度也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本文试图从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来分析探讨辛亥革命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工业化的兴起并不是人类生产方式正常、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火与剑的武力侵略刺激下,由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发轫的。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一些封疆大吏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初次体验到了人类工业文明的成果。他们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中国富国强兵之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从而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地方督抚,先后创办了“苏州洋炮局”、“江南制造局”、“兰州呢织局”等一批军工、民用企业,从而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帷幕。
然而,清政府创办的官营工业虽然运用了机器这种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仍然沿用封建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的炮火,无情地打碎了洋务派的幻想。甲午战后,国人意识到,中华民族要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不仅要“求强”,而且要“求富”;不仅要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而且要变革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
19世纪末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同时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开风气等,进行政治改良。这一时期,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纷纷传人中国,从而形成了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在甲午战败的刺激和维新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营工业开始兴起。而清政府的“新政”,给刚刚兴起的民营工业注入了动力,从而形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