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道路(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作者:王卫星 查看:
这一时期民营工业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道路。他们已经认识到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是中国近代以来历次战争失败的主因,从而提出了“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的主张,积极倡导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其代表人物是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张謇。
第二,甲午战争的战败,对清政府也是一个极大的触动,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欲“图自强而弭祸患”,就必须“蠲除积习,力行实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于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一改过去“重农抑商”的一贯政策,转而积极倡导发展实业。为此,清政府发布上谕指出,“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要求“各地方官悉心妥筹,酌度办法,限文到一月内分晰复奏”。清政府政策的这一变化为民营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第三,甲午战争前,外国商品即大量涌人中国。这些质地优良的商品,如棉纱等,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在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在中国的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料,以攫取更大的利益。这种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一方面冲击着中国的传统经济,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晚清新政是清政府迫予内外压力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其最终目的虽然在于维持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新政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91 1年间,各地兴办的民营工厂达到451家,是1895年以前所办工厂总和的6.5倍。
大批工厂的创办不仅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且促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运动也随之兴起。20世纪的最初10年,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指出:“外国之富商大贾,皆为议员,执政权,而中国则贬之为末务,贱之为市井,不得与士大夫伍。然一旦偿兵费赔教案,甚至供好玩养国蠹者,皆莫不取资于商人,若者有税,若者有捐,震之以报效国家之名,诱之以虚衔封典之荣,公其词则日派,美其名则日劝,实则敲其肤吸其髓,以供胡儿之用而已。”“外人挟其资本以倾我国.以足制我经济界中之死命,而又加之以国力。我商、工业之受官吏掣肘者,彼不得而掣之,且能借官吏之力以窘我。人之有国家也,所以保护实业;我之有国家也,所以妨碍实业。房捐地租,无所不罗掘,关卡厘金,无所不留难。以如此时势,立如此政府之下,而欲与外人于经济争强弱,岂不难哉!”他们大声疾呼:“今日存国存种之计,非以民族全力倾注于实业,尤以全力倾注于实业之交通机关,更无措手之处。”
辛亥革命前各种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民生主义的宣传鼓动文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升了从商者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为工业化扫除了观念上的障碍,而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进行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工业化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中国工业化的伟大买践者。
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即阐述了发展中国工业,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主张。他指出:“机器巧,则百艺兴,制作盛,上而军国要需,下而民生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财力,故作人力所不做之工,或人事所不成之物……机器之大用不能遍举。我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具,偿能推广机器之用,则开矿治河易收成效,纺纱织布有以裕民。不然,则大地之宝藏,全国之材物,多有废弃于无用者,每年之耗不知凡几。如是,而国安得不贫,而民安得不瘠哉!谋富国者,不可不讲求机器之用欤。”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尚处于改良主义阶段,他寄希望于清政府,期望清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效行西法,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