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道路(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作者:王卫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年来,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方兴未艾,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道路,

    然而,随着孙中山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局势的变化,他放弃了寄希望于清政府的想法,转而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为中国的工业化扫清障碍。

    1904年,孙中山在其《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自义各团战争以来,许多人为满清政府偶而发布的改革诏旨所迷诱,便相信那个政府已开始看到时代的征兆,其本身已开始改革以便使国家进步;他们不知道,那些诏旨只不过是专门用以缓和民众骚动情绪的具文而已。”接着他又指出:“我们中国人民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为了普遍地奠定远东与世界和平,业已下定决心,采取适当的手段以求达到那些目标。‘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民生主义”学说和《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中。

    “节制资本”是民生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垄断”成为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孙中山周游列国,目睹了西方国家由于垄断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他在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时,借鉴和汲取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以避免由于垄断而造成的社会贫富不均的弊端,达到共同富;谷的目的。他指出:“英是君主立宪,法、美皆是民主共和、政体已是极美的了,但是贫富阶级相隔太远,仍不免有许多社会党要想革命,盖未经社会革命一层,人民不能全数安乐,享幸福的只有少数资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数工人。”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是一个多元的理论体系,其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经济思想与学说,主要有:亨利·乔治的“土地公有”理论、穆勒的土地国有思想、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尽管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还夹杂有“乌托邦”式的空想成分,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它仍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经过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案——《实业计划》。他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指出,“此事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发展实业之一事也。”

    综合《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孙中山的中国工业化方案有两大特点:第一,重视经济发展中铁路、公路、港口、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他曾指出:“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亦无由发展也。”孙中山将工业分为两大类,一是“关键及根本工业”,即“基础工业”;二是“本部工业”,即关乎人民生活的食品、轻纺等轻工业。他认为应优先发展基础工业,指出:“注重于移民、垦荒、冶铁、炼钢。盖农、矿二业,实为其他种种事业之母也。农、矿一兴,则几百事业由之而兴矣.,且钢铁出产多少可知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满清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或,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今后吾人之所以急宜进行者,即民生主义。”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年9月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先后考察了北宁、津浦和胶济等铁路线,在此基础上,他于同年10月亲自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并设立了全国铁路督办办事处,直接从事具体的铁路建设工作。此外,孙中山还先后创办了中华银行,并担任董事长;会同虞和德等人筹办上海交易所股份公司等。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直接投入到工业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去,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投资实业的热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