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道路(4)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作者:王卫星 查看:
三、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扫除了政体上的障碍。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国内掀起了一股“产业革命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认为:“欲事建设,须萃人才,抑不有团体,亦无以厚其势力。”—时间,各类实业团体纷纷涌现,其中重要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实业协会”、“民生团”、“中国实业团”等等。与此同时,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工商业者已经不被认为是社会的下等阶层,中国的传统等级观念被打破。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兴办实业的热情。
袁世凯担任总统后,虽然在政治上复辟倒退,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在经济上也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北京政府成立后,任用了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著名实业家张謇为农商总长,这本身即具有积极的意义。
张謇任农商总长期内,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中国工业化起步之初,并没有经历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通经历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而中国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又无法为现代工业提供足够的创业资金。为了鼓励人们投资实业,张謇在呈大总统文中指出:“窃謇前在工商总长任内,曾以国内商业幼稚,急宜采保百主义……故现今以保育之法,由国家指定的款,专备保息之用,民间能结合公司资本达若干万圆以上者,每年给予若干圆,以为其资本之息。冀投资者对于将来,有无穷之希望,对于现在,又有自然之收入。”可以说《公司保息条例》是在张謇的努力下颁布的。此外,张謇在任期内颁布的重要法规还有:《公司条例》、《矿业条例》、《国币条例》、《商人通则》、《商会法》、《度权法》等等。这就使工商经营活动有法可依,并受到政策和法律的扶持和保护。
辛亥革命后,在资产阶级的倡导和呼吁下,在政府政策鼓励与扶持下,中国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中国各类官办民办工厂增至698家,资本总额为3.3亿元,而到1920年,全国各类官民营工厂已达1759家,资本总额也增至5亿多元。当然,在此期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国家减少了对中国的资本和商品输出,是促使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辛亥革命后人们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扶持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说甲午战败的刺激和晚清新政促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高潮,那么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次高潮则是辛亥革命和一次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的结果。
革命有“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等等之分,无论何种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与解放生产力,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来考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王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促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次高潮,但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再加上政权的更替和战争,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仍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而非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