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2)

辛亥革命网 2015-03-12 08: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宋庆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孙中山是一个有远大目光和深刻预见的人。因此,他的一生是一个顽强的革命者的一生。他一开始就不相信封建王朝,而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对

  孙中山很了解中国的历史。他对封建制度下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有明确的看法。

  据马湘(马湘原为旅美华侨工人,后参加革命,自一九一六年起历任孙中山先生的卫士、卫士长、副官等职,直到中山先生逝世。)回忆,一九一六年在上海时,“有一次,我跟随先生步行至愚园路,他忽然指着路旁一幢幢的洋房对我说:”你看!愚园路这一带地方,以前都是坟墓,现在都是华丽的洋房了。这些洋房都是我国军阀建筑的。他们割据地方,横征暴敛,开烟开赌,无恶不作,吸尽民脂民膏,来到这里盖起洋房,娶小老婆,打麻雀牌,饮洋酒和吃大菜,弄得工人农民都吃不饱,穿不暖。这样,中国还能不亡国?所以我们非打倒军阀不可。‘“③一九二一年十月,孙中山到广西南宁视察时,曾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讲话。他对听众说:”革命就是要使工人、农民以及各界人士都过好生活……你们是主人,省长是仆人。仆人必定要做到使主人满意,才是一个好省长、一个好仆人。马(君武)省长现在首先要把陆荣廷、谭浩明等(本省军阀)存在上海外国银行的现款设法取回,连同他们在省内的产业一齐拿出来分给大家,使大家有衣穿、有鞋着。“④一九二三年在广州时,有一天他去白云山,一群衣衫破旧的农民跟踪而至。他对他们说:”我刚才所见山下附近的乡村,不是茅棚便是泥墙小屋,可以料定你们的生计是不充裕的。这原因都是地权制度不好,耕田的人每年要付出很大的田租,这个问题我一定要把它解决。“⑤从他个人生活的简朴,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伟大的另一方面。他没有置过一座住宅。寓居上海时,他先住在环龙路六十三号,这是租赁的房子,以后搬到莫利爱路二十九号,就是现在作为中山故居的地方。这所小宅是华侨国民党员送给他的。

  上海永安公司是澳洲华侨创办的。经理郭彪有一次派人送给孙中山一件皮大衣。当时把这件事报告孙中山的马湘回忆道:“先生惊讶地说:”上海不算十分冷,回广东更不冷,我又不到北方去,我不受他的,你拿回去还给他吧!‘“⑥两天以后,郭彪来见孙中山,孙中山感谢他的好意,但直截了当地说,他没有理由接受这样奢侈的礼物。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广州讲三民主义,讲演的地点是广东大学。每次都有十多个干部陪他从大元帅府出发到珠江对岸,再乘三辆汽车前往。孙中山打听了一下,知道汽车来回四五里路要花十五元钱。以后他就不坐车,同干部们一起步行而去。

  孙中山的毕生好学精神,是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称道和钦佩的。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六年,他在东京。老同盟会员仇鳌回忆道:“他的寓所内,四壁图书,琳琅满目,十三经、二十四史、中外政治经济书籍、各种地图,应有尽有。他经常读书,手不释卷;融会贯通,能得要领。”⑦我自己记得,他只要有一点空,就在书房里把大地图铺在地上,手里拿着深色铅笔和橡皮,在上面标绘出铁路、河道、海港等等。他订阅了一种英国出版的航运年鉴,知道很多关于船只吨位、吃水等这一类的事情。有一次他乘巡洋舰视察海宁时,告诉大副,航道水浅,把船靠外行驶。但这位大副自以为他更熟悉情况,结果船搁了浅。

  最后,我想用菲律宾作家马利亚诺·庞塞的一段话来说明,孙中山很早就明确地看到亚洲各国的革命问题是一个整体。庞塞是一八九九——一九○○年间在日本同孙中山结识的,当时菲律宾刚刚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桎梏,正在为反抗掠夺成性的美帝国主义而进行剧烈的武装斗争。庞塞写道:“孙中山熟悉菲律宾的时局,以最大的兴趣密切注视它的发展。他曾以极大的热情研究里萨尔、德尔·皮拉尔等我国最伟大的人物的事迹。……在孙中山看来,远东各国的问题是如此密切关联,要各别了解每个国家的问题,必须把这些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探讨。……因此,孙中山是‘东方青年协会’的最热心的赞助者之一。这个协会是由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暹罗和菲律宾等国留学生在东京组织的……孙中山对有关远东的一切问题都表现出真正的关心。他研究这些问题,并且帮助有关方面找出解决的办法。”庞塞还引述了他和孙中山在一八九九年的通信,讨论反帝武装斗争的经费和武器问题。

  类似这样的接触是一直不断的。我记得,在一九一五年及其后一段时期,我们在东京的寓所里经常坐满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者。

  下面我再谈一谈孙中山生平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有时饭不够吃,只好以甘薯充饥。童年时代,当地说书人常在晚上讲关于太平天国和其他农民起义事迹的故事,使他听得入迷。他的家庭出身、他和下层被压迫人民的共同生活,以及他所听到的人民企图挣脱压迫者的斗争故事,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后的发展证明,这些童年的经历对于他决心终生献身革命起了决定的影响。

  他在国内上不起学。因为他有一个哥哥在夏威夷务农,他才有机会到国外念一点书。虽然他身处异地长时期与祖国分离,但他的思想感情并没有一刻同祖国分开。当离开檀香山回国时,他的思想已很进步,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推翻清朝帝制。在制定一个政治纲领作为传播革命思想的基础时,他提出了第一个口号:“神圣的权利不是永恒的!”

  在着手联络同志时,他考虑到为了生存必须有一种职业来掩护他的革命活动。他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他一方面在广州博济医学校就学,一方面鼓吹革命。在学校里,他结识了郑士良,郑热烈赞同孙中山的主张。他们两人开始联络更多的青年参加革命,并不断讨论斗争的策略。一年后,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因为这里的课程更完备些。在香港,他又结识了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和陆皓东等战友。

  毕业后,孙中山在澳门开业,根据原定计划,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进行革命。他组织的秘密团体“兴中会”于一八九四年在檀香山正式宣告成立。同时又在香港和广州分别设立“乾亨行”和“农学会”,这两个组织事实上就是革命的领导机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