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5)

辛亥革命网 2015-03-12 08: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宋庆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孙中山是一个有远大目光和深刻预见的人。因此,他的一生是一个顽强的革命者的一生。他一开始就不相信封建王朝,而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对

  孙中山的遗训就是他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这是他在致力于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毛主席曾说,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中国人民一直坚持反抗,“但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青年运动的方向》)毛主席对孙中山的贡献作了精确的估价,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说它胜利是因为它废除了宫廷制度赶跑了皇帝,说它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赶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孙中山认识到这一点,并要求继续革命。他在遗嘱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动革命。这一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获得解放,我们必须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使我国在各方面实现现代化,并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孙中山对革命的抱负并不限于中国。他对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特别注意。从一九○○年以来,他同亚洲各国的民族革命志士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反对英国统治而斗争的印度人和缅甸人、反对日本统治的朝鲜人、反对法国统治的越南人、反对荷兰统治的印度尼西亚人以及在菲律宾反抗美帝国主义的阿吉纳尔多和其他爱国者。同时,他也同比利时和法国的社会党人有联系,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号召欧洲工人不要为帝国主义的目的互相残杀而遇刺的让·饶勒斯。他建立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为中国及各国的革命服务的。外国友人用贷款、通信联络、购运军火等行动帮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也在财政上和其他方面帮助他们的事业。至于孙中山和列宁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富有成果的通讯和合作,我在前面已经谈到过了。

  孙中山还有另一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为了使自己在政治上适应当前革命任务的需要,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他不停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寻找引向革命胜利、中国获得解放以及使中国在国际上取得平等地位、中国人民得到自由的道路。

  我们也许可以说,孙中山政治上的成熟集中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在长期而曲折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必须“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们在估价孙中山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时,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整个世界和革命实践在孙中山诞生后的一百年、特别是最近的五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必须革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今天的认识来自我们的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他们当时是根据他们所继承下来的对革命规律的认识行事的;只是在运用这些规律碰了壁,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时,他们才不得不去探寻新的规律。他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他们的目标导向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他们是虽败犹荣的。

  至于那些最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勇敢地、坚决地改正这些错误的人,就显得更加光荣。孙中山晚年的生活和革命活动正是这样。一九二四年六月,他对黄埔军官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讲话时曾说:“在几十年的革命事业中,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失败的教训。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没有广大人民的基础……现在为了完成我们革命的使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这就是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⑧学习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学习革命也是这样。只有经过一步一步的摸索,我们才能懂得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孙中山时代的中国是十分复杂的。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在清朝被推翻之后,由于军阀统治和军事割据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而这些军阀又各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作为后台,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等都插手进来。孙中山要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但还不懂得人民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赢得解放,因此他曾企图利用一个军阀反对另一个军阀。

  这是一条充满惨痛失败的道路,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给了孙中山和其他中国革命者一个重要的教训。他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严肃的探讨。当他发现他所建立的政党都缺乏坚实基础时,他并不畏缩。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严格的自我检查和许多新朋友的帮助,他开始看到了光明。他认识到,必须走列宁的道路,以俄为师,走中国共产党唤起民众、领导国民革命的道路。革命只能依靠那些最迫切要求解放的人,即被压迫的人民群众。他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就不再为资产阶级民主那一套漂亮的装饰所迷惑了,他看穿了这不过是骗局。今天,反动派力图欺骗全世界人民,特别是青年,叫他们不要搞革命,不要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说这些都已经“过时”了。他们妄想诱使人民相信,革命是可以通过不革命而完成的!但四十多年前孙中山已经得出结论,资产阶级民主本身已过时了一百年,而且实际上资产阶级自己也早把它抛掉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以群众为基础的革命。

  这样,孙中山到了晚年清楚地看到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真理。他总是这样,一旦看清楚了真理就立即行动起来。他欢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和新生的苏联的援助。他全力进行改组他所领导的政党,目的是要唤起民众,采取革命行动。当国民党内有人拒绝跟他走的时候,他以坚强的原则性态度告诉他们:要末革命要末就退出;如果他们不退出,他就退出。而且他公开表明,如果他退出,就去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那些真正要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自由和平等的人在一起。

  关于他的革命的政治纲领,孙中山以同样的决心采取行动。他重新解释了他的三民主义,并且增加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一九二四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声明: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作为中国革命的基础是不可分割的,也是不容改变的。四十年前,这样一个纲领是很激进的,要实现这个纲领需要进行严峻的、持续的斗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