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简 婷 查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作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的武装斗争研究,一直倍受学界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发表的论文多达300余篇,相关著作和史料约有40余种。在此,笔者试从三个方面综述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范式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的主流范式。例如,郭世佑分析了清末的阶级冲突,认为“新政臆想不到地引发出一系列的后果”,导致“封建统治阶级同下层人民的阶级矛盾在新政中进一步激化。”一方面,“在新政实施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和立宪派的敦请和压力,清政府不情愿地踏上政治改革的轨道,疲于应付,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清末新政为清王朝自身增添了‘历史的掘墓人’。”
其次,学界亦开始采用新的理论视角探究辛亥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马向远等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辛亥革命。他认为,“辛亥革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史上国家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辛亥革命前后,“国家与社会二者是处于非平衡而且缺乏沟通的、僵硬的关系模式上的”,即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这种国家与社会模式“不但决定了二者之间矛盾的存在而且决定了矛盾的解决是以不断激烈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要想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必须建立尽可能广大的同盟军以扩大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推行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渐趋达到一种避免了不平衡发展的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强国家和强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研究概述
(一)孙中山和黄兴的武装斗争思想
1.孙中山的武装斗争思想
陈金龙将孙中山的武装斗争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武装斗争是实现革命的主要手段”;第二,“武装斗争必须以根据地为依托”;第三,“武装斗争必须依靠国民的力量”。王光银回顾了孙中山的武装斗争思想发展的历程,并将其分作三个阶段:其一,1895年至1911年总结出武装割据思想。其二,1912年至1923年依靠军阀阶段。其三,1923年初到孙中山逝世,孙中山筹建了一支真正的革命的军队,“武装斗争思想向前迈出了最关键性的一步”。关于孙中山武装斗争思想的产生,余明侠认为,“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如“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孙中山的爱国热情”;“清朝政府的腐败落后,使孙中山决心改革弊政”;“受了欧美式教育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性精华的熏陶”;“广东地区的特定环境和良师益友的影响”等等。
2.黄兴的武装斗争思想
陶用舒将黄兴的军事思想放置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中进行评价,认为黄兴的军事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为中国军事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武装斗争思想包括:第一,必须善于把握起义时机。第二,武装斗争应有全局观念。第三,革命道路的选择。第四,以会党和新军为主要的依靠力量,但黄兴对新军的注意更多一些。
(二)武装斗争的战略策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