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简 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
1.武装斗争研究未能超越现代性框架。根据美国学者西达·斯考切波的观点,革命研究传统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以“自然史学派”为代表,主要致力于对革命的爆发过程进行描述;第二代以现代化理论为基本范式,主要致力于解释各种革命发生的原因;第三代则以结构性视角,采用比较一历史分析方法,不但试图找出革命的生发原因,而且还试图将革命的进程和革命的后果统一纳入研究框架之中。从研究现状上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武装斗争研究等同于资料的罗列和战争过程的描述,缺乏独到见解,虽不乏新观点、新视角,但总体上未能超越现代化理论框架,显示出我国武装斗争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
2.武装斗争研究等同于孙中山个人革命历程的探索,对孙中山以外的其他革命派领袖及整个革命派领导团体的关注不够。据笔者统计,在有关革命派武装斗争的300余篇文章中,有关杨衢云、黄兴、陶成章、章太炎、熊成基、徐锡麟、秋瑾、黄明堂的总计不过20篇,所占比率仅为十五分之一,对革命派其他人物如陆浩东、郑士良等的关注则更少。
3.对于武装斗争的整体作用与系统评价较少。研究没有把武装斗争放置于复杂多变的晚清政局及各政治利益集团的冲突中进行研究;有关武装斗争对清末民初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的研究则更为缺乏。作为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领域尚未能出现一部系统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