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简 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

        关于武装斗争的战略策略方针,武装起义的资金来源、武装起义的依靠力量、武装起义地点的选择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江满情认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依靠华侨的资金给武装斗争的展开带来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另一方面,“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

        会党和新军作为武装起义的主要依靠力量,一直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饶怀民对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得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第一,“会党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前者是首要的”;第二,“在肯定会党对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揭示会党的消极作用,不应将会党的积极作用估计过高”;第三,“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对会党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在对待会党和新军的态度上,金冲及认为同盟会领导人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更多地依靠会党逐渐转到更多地依靠新军”。

        对于武装地点的选择,史学界普遍认为,“同盟会应当把发动起义的重点放在长江流域,而不该放在华南”。“由于1911年武昌首义取得了成功,这种看法似乎有了更有利的佐证。”金冲及批驳了这种观点,指出同盟会对起义地点的选择“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同盟会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在华南发动武装起义的客观条件确实要比长江流域好的多。同盟会当时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粤、桂、滇边境,应该说是正确的。”同时,金冲及也指出同盟会在起义地点选择方面的错误,即“在确定华南为重点后,对其他地区照顾不够”。

       (三)武装斗争战役研究

        首先,有关武装斗争战役的研究论文集中探讨和总结了武昌起义前各战役失败原因及战役的影响。王开玺深刻分析了安庆起义对晚清政局的影响。起义后“清统治者感到万分惊恐”,一时“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尤其“满族亲贵更是心悸胆寒,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因而“清统治者对待革命党人的政策,愈加纷纶歧异,动摇不定”;晚清统治者“统治信心亦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和挫折”,逐渐“心灰意懒,倦怠政事”,这是“安庆起义后清廷各级官员所始料不及的,也是“革命党大首领徐锡麟所始料不及的”。李恭忠总结了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原因:就社会形势而言,1895年前后的中国还未到一触即发的革命边缘;就乙未举事的依托力量而言,一个足以为革命运动提供强大支持的阶级、集团或群体,此时也还未形成;孙中山等人的组织策划工作,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

        其次,形成了数种大型资料汇编。一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是《革命文献》第67辑《十次起义史料>;三是《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此外,《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纪念丁未潮州黄冈起义专辑( 1907-1987)》、《广东新军庚戌起义资料选编》均是武装斗争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武昌首义与各省光复中的军事斗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