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简 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研究述论,

        对武昌起义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关注3个问题:一是武昌成为首义之区的原因;二是革命党人在首义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武昌首义及所引发的各省光复斗争这一重大影响。

        冯天瑜认为武昌首义虽“事起仓促,带有很大的‘猝发’性质”,但这次起义“无法用‘偶然性’一言以蔽之”。种种迹象都表明武昌起义的发生绝非“偶然”。冯天瑜认为武昌能够成为首义之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第二,新的社会阶级的崛起;第三,湖北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发动工作。

        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熊秉坤、蒋翊武、刘复基三人的研究之中。首先,熊秉坤“在辛亥武昌首义中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不仅应当‘显于当世’,而且应当传之永久”。其次,“作为文学社的社长、湖北革命军的总指挥蒋翊武,在创建革命组织、壮大革命队伍、联合共进会、谋划武装起义,以及探求文学社的归宿等方面,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复次,有学者认为,“在湖北革命运动领导层中,刘复基在发动湖北革命力量和筹划武昌起义过程中的实际领导地位和作用比蒋翊武、孙武等人突出些。”

        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的过程是学者们倾力之重点,如《武昌革命真史》,《辛亥革命先著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下)》),或叙述了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及重要事件,或记述了武昌起义及各地响应革命的经过,当然,各地辛亥革命的资料整理亦卓有成效,其中《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为代表性成果。  

     (五)武装斗争的作用及评价

         对武装斗争的评价散见于战役研究中,整体评价武装斗争的文章较少,特别是将武装斗争放置于整个辛亥革命时期,甚至中国近现代史乃至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专题评价的论述少之更少。

        沈继成认为,“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评价最低,最欠公允的却是武装起义”,其因有三:“其一,依靠会党、新军,没有去发动工农群众”;“其二,搞城市起义,没有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三“单纯军事观点和军事冒险主义”。对此,沈一一做了驳斥。他认为,革命派在新军中做了充分的动员,革命的时机是成熟的,并非简单的军事冒险;城市为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城市起义战略是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会党和新军均是人民群众的一份子,是可以利用的革命力量。

      李雅琴高度评价孙中山领导的武装斗争,认为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革命政党领导、有明确的革命纲领为指针的革命武装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自觉的社会革命”。

      谢健、黄水华客观评价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斗争的成功与不足。革命派军事上的成功主要在于“革命派始终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和清王朝作毫不妥协的斗争”;革命派“正确把握革命时机和选准突破口,从而使革命迅速取得胜利”。与军事上的成功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斗争中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第二,“辛亥革命时期历次武装起义,大多犯有计划不周、事机不密、指挥不统一的错误”;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意识到掌握军队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三、研究的评价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