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
辛亥革命网 2016-06-30 13:55 来源:新华社 作者:秦杰 霍小光 张晓松 吴晶 查看:
北京西郊的中央档案馆,珍藏着多位革命烈士的家书。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
38岁的李大钊,36岁的瞿秋白,33岁的彭湃,25岁的王尔琢,22岁的寻淮洲……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愿甘洒热血写春秋。
险峻陡峭的狼牙山,还记着他们纵身一跃的悲壮;浪花翻滚的松花江,还记着他们壮志未酬的高歌;阴森恐怖的渣滓洞,还记着他们将照片中的亲人贴在心口的诀别……
共产党人就这样九死一生,在壮怀激烈、风雷激荡的革命斗争中,高擎颠扑不灭的精神火炬!
中央档案馆馆长李明华说,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政党,从领导层到基层党员,一批批为着他们信仰的事业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95年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鞠躬尽瘁。
他们把汗水抛洒在喷薄的油井中、火热的钢炉前;把青春留存在青藏高原的岗哨上、马班邮路的寂寞中;把生命托付给脚下的土地、挚爱的人民。
“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把抗震救灾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实践,站好先锋岗、争当排头兵……”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中共鲁甸县委第一时间发出《致全县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公开信》。
当洪水冲破大堤,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毅然跳进水中解救失散的群众和战士,直到用尽最后的气力;当“非典”突如其来,不幸感染的武警总医院主治医师李晓红先后3次把转院的机会让给别人,弥留之际仍写下为试药工作“我愿当个试验品”的志愿;当地震撕裂大地,小学老师向倩大步冲向学生,直到人们搬开断壁,才发现血肉模糊的她怀里仍然紧紧抱着3个孩子……
担当,意味着牺牲;担当,意味着奉献;担当,意味着迎难而上,改革创新。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所有这一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意志,顶天立地、百折不回!
人民至上: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共同奋斗,不断书写领航中国的光辉篇章
从北京坐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从合肥坐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寻山路而行,才能到达平均海拔700米的大别山腹地。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扶贫工作,我向总书记保证,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说,“我们共产党人必须以行动兑现承诺。”
心系5000多万贫困人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郑重承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人民,在共产党的心头重于泰山。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清晰显示,从成立那一刻起,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著名党章研究专家叶笃初说。
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为了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了全民奔小康……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
2016年仲夏,东北的黑土地早早披上了庄稼的绿装。勤劳的农民耕作不息,又一年的好收成即将来临。
“免了‘皇粮国税’,家里再没拉过亏空,里外里增收。”吉林省前郭县达里巴乡四家子村59岁的农民谭业君翻开账本,划拉着家里2000年以来的每笔收支。
7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千百万翻身农民彻底告别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70年后,土地上的耕耘者换了一代又一代,“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始终泽润人心。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创造、收获田野上的希望。
常有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时不解: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能力,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成了一股绳?又是什么魅力,赢得人民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