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3)
辛亥革命网 2016-06-30 13:55 来源:新华社 作者:秦杰 霍小光 张晓松 吴晶 查看:
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作出正确解答,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哪条道路能够指引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就会成为引领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
就是这样一种为人民奋斗的高尚情怀,感召着亿万人民跟定共产党:抗战烽烟四起,冼星海、丁玲、艾青、萧军、张仃、高士其、贺敬之、彦涵……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
就是这样一种闪耀着真理光芒的远大理想,感召着无数有识之士选择共产党:胜利曙光初现,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童第周、苏步青、冯友兰、梁思成等大多数“中央研究院”院士都站在了共产党一边。
就是这样一种代表着和平进步的政治主张,感召着大批国民党爱国将领认同共产党:人心向背、天下归心,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李明灏、刘斐、陈明仁等秉持民族大义、毅然弃暗投明。
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政党,能够始终不渝地将“人民”融入自己的理想信念。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如果一个政党一切为人民着想、始终为人民奋斗,怎能不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国家博物馆长年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每天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
在解放战争陈列区,一架独轮小推车引人驻足。当年,农家妇女、支前模范董力生就是推着这辆车,穿越枪林弹雨,在淮海前线为解放军送去小米和白面。
统计显示,淮海战役动员民工225万人、大小车辆40多万辆。这40多万辆车首尾相接,按两路纵队,能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
“胜利就是靠解放区的亿万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他们分到了土地,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知道共产党是在为自己打江山!”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黎说。
在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群众当中,传唱着一首民谣:“共产党员邓迎香,巾帼英雄响当当……昔日愚公是传说,今日愚公在身旁……”
为了能让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的村子通上路、用上电,邓迎香带领村民点蜡烛、抡铁锤,硬是用12年时间凿通了一条216米的人工隧道。
有了这条致富路,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500元,提升到2015年的8120元。
“做人实在,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心中的党员就是这个样。”说起像自家闺女一样的邓迎香,80多岁的村民杨政芳赞不绝口。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95年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
一切依靠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固根基!
历史不会忘记:在高寒缺氧、冻土坚硬的青藏高原上,有10万筑路大军历时4年的艰苦奋战;三峡工程建设史上,有百万移民挥别故土、重新创业的感人故事;神州大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有两亿多农民工的辛勤劳作……
共产党人永远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生死相依的血脉联系,才会有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好干部不断涌现;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天下归心的动人逻辑,才会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奇迹延续!
纵观古今,无数政治力量的兴衰沉浮启示后人:人心向背,决定存亡;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必然。
延安枣园礼堂里高高悬挂的“为群众服务”,曾激励着当年筚路蓝缕的共产党人;今天,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仍时刻提醒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只有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因为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异常残酷的斗争中和曲折艰难的环境下,始终成为领航中国的中流砥柱。
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筑就民族复兴的美好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百年梦想,曾经如此遥远;伟大复兴,今朝如此切近!
世界在注视: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后,中国共产党又会有怎样的新思路、新部署?
人民在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这5年,党中央会有怎样的新理念、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形成了以中国梦为目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关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