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满汉冲突与调适(5)
辛亥革命网 2013-09-28 00:00 来源:清史研究 作者:贾艳丽 查看:
注释:
①如《新建设》1956年12月号李光灿先生的《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7年第4期张磊的《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收录有张正明、张乃华的《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演进阶段、渊源、要素、对五族共和的态度等作了分析;该论文集收录饶怀民的《试论〈民报〉时期汪精卫的民族主义思想》阐述了《民报》时期汪精卫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内容、特点及其局限性。1961年第5期《历史研究》刊载了刘大年《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一文,该文通过分析清朝历代的反满问题来证明反满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它在不同时间里服从不同阶级的利益;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反满言论的分析论证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从而批驳那些把辛亥革命看做是汉族反对满族统治的国内民族革命以及避开反满问题只谈资产阶级革命的矛盾现象。1996年第5期《社会科学研究》中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总动员——以“排满”宣传为例》以“排满”宣传为个案,探讨了辛亥时期社会动员的得失,指出在革命迅速高涨时期,动员群众最为简便且易于收效的方法是民族感情的激发与民族仇恨的煽动,但它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严重缺陷。
②《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刊载赵毅、王景泽《“革命排满”与八旗社会》一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排满”,革命党人不是将满族或八旗作为一个对立的整体看待,而是把满洲贵族与广大满族人民、八旗上层与下层普通旗人区别对待,将抵抗革命、誓死效忠清廷的顽固分子与欢迎革命及保持中立的旗人区别对待。它争取了进步的旗人参加或同情革命,也获得了驻防地部分旗人问题的和平解决。
③⑥朱叙五、党自新:《陕西辛亥革命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五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页。
④马涯民:《南京光复见闻琐忆》,《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第258页。
⑤薛笃弼:《太原和河东光复的片断》,《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五集,第170页。
⑦《革命军起事记》,《申报》辛亥八月二十四日第一张第五版,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⑧《译电》,《申报》辛亥八月二十二日第一张第三版。
⑨《译电》,《申报》辛亥八月二十三日第一张第四版。
⑩《申报》辛亥八月二十五日第一张第四版。
(11)《申报》辛亥八月二十六日第一张第三版。
(12)《申报》辛亥八月二十九日第一张第六版。
(13)《申报》辛亥八月三十日第一张第六版。
(14)《浙潮感受鄂潮之影响》,《申报》八月三十日第一张后幅第二版。
(15)《申报》辛亥九月初四日第三张第三版。
(16)(17)《申报》辛亥九月廿五日第二张后幅第三版。
(18)《申报》辛亥九月十五日第一张第三版。
(19)《申报》辛亥九月初二日第一张后幅第三版。
(20)《申报》辛亥九月初六日第一张第五版。
(21)《申报》辛亥九月初六日第一张第三版。
(22)《申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第一张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