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2)
辛亥革命网 2013-09-29 00:00 来源:团结 作者:王杰 查看:
立学与突破
上述问题与不足,既是挑战,亦是契机,恰好说明孙中山研究远远没有穷期。鉴于孙中山研究目前仍不失为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人物研究中特色独具、成果最多的课题,其本身凸显出顽强的学术生命力,对当今社会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学人有理喻力和吸引力。伟人说过,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⑥ 孔子的思想风行中国社会上千年,孙中山的思想则为中国的民主共和摇旗开路。它们不愧为两个时代的旗帜!孔学经已立了两千年,期间古圣先贤以个人命名的,亦有墨学、王学、陆学等。孙学之揭橥,既理所当然。也势所必然也。
1.论“学”。
墨子说: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悬)。”⑦既往称“学”者,并非一般性研究,是为一门系统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学科。如理科的数学、物理学、化学,文科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还有很多正在形成的新兴学科、前沿学科或交叉学科。中山学树“学”,与之共通者,就是对“孙中山”这一特定对象作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
经已名世之“学”,约有三类:一类是某一地域以儒学为主的学术文化。如西汉初年的“鲁学”、“齐学”;宋代的“关学”、“洛学”、 “濂学”、 “蜀学”、“闽学”等。一类是为当代学者青睐的地域文化,如“晋学”、“楚学”等。此等多以本土历史文化为对象,如“晋学是以山西古代文化为研究客体的地域文化学科”,或“主要是研究山西及其相关地区在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人文现象的学问,其时空范围,包括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山西地区”。⑧ 楚学以周代的楚国历史文化为主体,涵括楚文化的渊源和流变,以及与其并世共存的其它地域或国家文化之比较研究。⑨ 一类是饮誉海内外的显学,如“敦煌学”、“徽学”。其长盛不衰,乃在于有“新材料”和“新问题”的支撑。敦煌学初始以敦煌文书为对象,随着敦煌汉简、吐鲁番文书、西域文书的大量出土,海内所藏敦煌绢纸绘画等美术品的问世,敦煌学的研究对象逐步扩大到敦煌乃至吐鲁番和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或保存的所有文物和文献。⑩ 与敦煌学媲美,徽学“显赫”,乃因于20世纪50年代大量文书(总数不少于30万份)的发现,还有不少明清典籍(约4000余种)、谱牒(约1500种),以及不少的明代民居的烘托。其学深矣!
2.何为“中山学”。
孙学的提出,最早应属孙中山本人。他将1918年所著《心理建设》取名《孙文学说》,并于1920年作过解释:“譬如道统,也是把个人来做代表的,如说‘孔子之道’;又如宗教亦然,如说耶稣教、佛教之类;学说也是这样,如进化学叫做‘达尔文学说’;我中国讲良知的,也叫做‘阳明学’。又如一种政策,也可以个人代表,如孟禄主义,即是代表防备欧洲政策的。以上都是以个人来代表的。我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也可以叫做‘孙文革命’”之学(11)。他对邵元冲说:“平日所治甚博,于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法律诸籍,皆笃嗜无倦。”又说:“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余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为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12) 可见其博大精深,范围广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是一种通才的学问,其精髓即以革命、建国为纲。
学人中最早提出孙学者,台湾张益弘也。他的《孙(中山)学纲要》,于1985年在台北恬然书社初版(1996年再版)。张氏强调孙学的学术价值在于:东西文化的综合,三大主义的统一,科学哲学的融汇,是为自成一说。
本文认为,中山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涵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孙中山本身的研究,二是对孙中山研究的研究,三是对发展孙中山的研究。
对孙中山本身的研究,首要是还原其历史真面,从“史料学”上回答历史的孙中山“是什么”?傅斯年说:“史学即史料学。”史料学是孙中山研究中最艰辛也是最富内涵的基础研究,面涉整个世界和多个语种。此层面起码含三个要素:一是以孙氏“个体”为核心,即以其生平事迹、思想演进和社会活动、事功是非为主体;二是与之直接交往、间接影响的“群体”与事件,兼及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历史土壤,用以展示“绿叶荷花”、“领袖群伦”之画卷;三是对“孙中山”思想对后孙中山时代的“流变”研究。如孙中山思想如何演进为多个流派(诸如戴季陶、萨孟武、周佛海、胡汉民、蒋介石等),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民革党人对孙学的理解,及其在华人社会的影响。
对孙中山研究的研究,是审视孙中山研究的成果,从“学术”上回答孙中山毕生诸多的“为什么”?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学家有双重的责任,一方面发现少数有意义的事实,使它们变成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把许多不重要的事实当作非历史事实而抛弃掉。”(13) 换句话说,要鸟瞰学人研讨孙学的得失,检讨史家是否将孙中山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科学的扬弃,从而提出宏观的学术把握,提取“经世致用”因子,用以发扬光大。
对发展孙中山的研究,是从战略的高度探讨将孙中山的遗产转换为现代启迪、未来价值和世界取向,从“政治学”上回答“孙中山”还能为今天和明天“做什么”?意大利哲人克罗齐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14) “孙中山”于今仍令今人感“兴趣”的遗产多矣:取法乎上的顺潮取向、民主共和的崇高理想、祖国统一而振兴中华的宏愿、天下为公而不名一文的高尚情操、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等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它将永远激励世人为自由博爱的伟大理想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