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4)

辛亥革命网 2013-09-29 00:00 来源:团结 作者:王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如果把章士钊先生1903年梓行的《大革命家孙逸仙》 视为孙中山研究之始,迄今已百载有余。审视百年孙学的价值与得失,突破显学的光环与困惑

     关于新方法。“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实验学家之相竟如斗宝一般,不得其器,不成其事,语言学和历史学亦复如此。”目前的孙中山研究,已有很高的起点,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正在向进一步深化拓展过渡。“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23) 在方法上,除采取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数据分析与回溯研究法外,应注重整体与系统的研究方式。运用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近代化理论和方法对孙中山作全景研究,必将引起研究范式和研究框架的转变,有利于拓展孙中山研究的苍穹,给孙中山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利于发挥史学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功能。

     (3)开展“大中山”研究。历史人物不管其思想与实践表现如何,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一时代中须寻出代表的人物,把种种有关的事变都归纳到他身上。一方面看时势及环境如何影响到他的行为,一方面看他的行为又如何使时势及环境变化。”(24) 只有明了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及环境的繁杂,才能寻觅其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意义。 “凡真能创造历史的人……不但要留心他的大事,即小事亦当注意。大事看环境、社会、风俗、时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语行动乃至小端末节,概不放松。”(25) 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对孙中山进行整合,将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与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融会贯通,以拓展未来孙中山研究大势。

     微观历史研究提倡多向度视角,主张历史的区分和具体化,通过对隐微细节的重建,再现其复杂性和多面相。因此,除了孙中山的“相关研究”,“边缘研究”也不能忽略,将那些名不见经传,留下“惊人之笔”的“小人物”纳入研究视野,追溯其独特的生存状态,还原多姿多彩的本态,以达历史真像之再现。

     长时段的宏观历史观以“大历史”为口号,提倡在更大的时空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揭示历史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运动。如布罗代尔所说:“对历史学家来说,接受长时段意味着改变作风、立场和思想方法,用新的观点去认识社会。”(26)

     微观探讨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一是对孙中山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要联系其“前村后店”,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观察;把握和审视是宏观的,切入和描述是微观的,将宏观和微观、长时段与短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史学风格。二是对孙中山的思想活动联系整个社会发展,从总体上综合评论,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换言之,研究孙中山,不能仅停留在59年(1866-1925)间,必须拓展时间跨度,将其置身于近现代中国的长时段之中。

     (4)融汇海外的研究成果。梁启超说:“其实清儒最恶立门户,不喜以师弟相标榜。凡诸大师皆交相师友,更无派别可言也。”(27) 过往孙中山研究,多是运用国内的资料,对海外的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较少加以评论或吸收。“泰西各国,交通夙开,彼此文化亦相匹敌,故甲国史料恒与乙国有关系。即甲国人专著书以言乙国事者亦不少。”(28) 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自叙”中说:欧美有关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与人物的研究已超越中国学人之前。因为:外国有许多档案馆、图书馆完全公开,应用方便;外国人有基金会给予研究费,可远赴国外去实地搜集史料并进行访问;外国人根据其本国史实经验以观察;外国学人对史事人物可以毫无忌惮地批评。(29)

     打破封闭状态,广为阅读海外资料,吸取海外成果,融中外成果于一炉,乃是孙中山研究的必由之路。吴相湘的《孙逸仙先生传》运用了大量外文资料与外国学者的成果。吴氏称:1959年在伦敦阅读外交部档案卷中有关“伦敦蒙难”文件,1960年在东京外务省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显微影片目录刊载“遗失”的1897年以后的档案,由是得知孙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真相,这是所有中外书刊从未记载有如此翔实的。(30)孙中山在国外生活16年,与国际友人的交往频繁。国外所藏的有关资料当不在少数。孙中山脚踏世界搞革命,研究孙中山的学人,安能闭门造车焉?

     坚持开放的研究性格与治学态度,吸取海内外的成果,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和国外的学术交流,从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切磋中扩大视野,以争鸣促进学术进步,将“中山学”的新成果推向海外,融入世界,善莫大焉!

     (本文的资料收集和构架建构蒙韩明章同志大力帮助,谨志谢忱)

     注释:

     ① 荡虏丛书之一,乃黄中黄(章士钊)从日人白浪庵滔天(宫崎寅藏)著作《三十三之梦》中摘录有关孙中山革命事迹之内容译编而成,1903年9月刊行。该书为最早向国人介绍孙文革命的宣传册子,国内由此书而知重孙中山。

     ② 尚明轩《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此统计,系根据《孙中山研究总目》(团结出版社1990年出版)和《孙中山著作及研究书目资料索引》(中山大学图书馆等1979年编印)。凡一书数版者,均不重复计算。

     ③ 据笔者知,还有一本《孙中山详传》(上下册),内容东拼西凑,漏洞百出,与学术风马牛,不足挂齿也。

     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