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年~(3)
辛亥革命网 2013-09-29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何广 查看:
3.时间范围。
在孙中山早期言论中指代的辛亥革命,无论是1912年9月3日在北京五族共和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中提及的“我国去年之革命”,[20](p438)还是1917年的“一次革命”,[3](p113)都有着极为明确的时间范围,均止于农历辛亥年年底的民国建立。伴随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的步伐,辛亥革命的时间范围在慢慢放大,表现为时限向后延伸。在国民革命高唱入云的时代背景下,1928年司令部政治训练部的宣传大纲中说“双十节是中华民族革命成功的纪念日,是恢复中华民族地位的纪念日,是中国国民革命初步成功的纪念日”。[21]1943年《中央日报》上尚有人明确宣称,“一言以蔽之,辛亥革命乃是第一期国民革命的时间”。[22]辛亥革命已然成为国民革命的一部分,其时限愈发模糊难明了。
4.性质。
由于辛亥革命一词定名较晚,此前含义与其相近的词汇有“武昌起义”、“一次革命”、“光复”、“辛亥之役”等等,对这些词汇所指事件的评价,为日后人们对辛亥革命性质评价所承续。自民国建立以来,对于那场建立民国的革命就形成了是政治革命、民族革命的认识,不过这些解说之中,各有偏重。
一是专指其政治革命性质。民元民间舆论对于政治革命之说赞同颇多,《申报》双十纪念日时评中,有的说这场革命是“斩短命之君统,开万世之先例”,[7]有的说今日之民国较“武昌起义之前,偃息于专制政体之下”已大有不同。[23]
另一种专指其民族革命性质。1912年《申报》中有纪念文章回顾革命,感叹“我国民苦满清专制久矣。自去年武昌起义三数人登高一呼,万峰响应。义旗一指,各省景从,不及旬日之劳,遂建共和之盛举。四千六百九年之旧物光复于一朝,扫二百六十六年之淫威尽除于一旦”。[9]突出“满清”的民族身份,以“光复”一词,强调华夷之辨,话语中隐含着强烈的民族革命之义。直至1921年10月,胡适在中国大学演讲中鼓吹好政府主义,提及“辛亥革命之目标是排满,其吃亏在此,其成功亦在此”,[24](p25)也突出了辛亥革命的民族革命性质。
还有一种认为是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并行。1912年4月,梁启超认为“今兹革命,虽曰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然种族革命,其事为具体的,诉诸感情足矣,故尽人能焉,合全国之力以赴之,遂以告圆满之成功;政治革命,其事为抽象的,必须根据于理解,非尽人所能喻也,故怅怅焉若无所著手,冥行擿埴,成功杳不知何日”。[2](p615)虽肯定二者并行,但对于政治革命是否成功则不无保留。而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会与西北协进会上发表演说,明确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20](p438)
自此以后,辛亥革命双重性质的定位被中国国民党继承,并广泛宣扬,遂成主流认识。1930年国民党宣传部门发出的标语,对此有简洁的表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辛亥革命是推翻满清创立民国的日子;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是中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纪念日”。1936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国庆致辞中,特别提到辛亥革命成功的意义首先“在民族方面,就是推翻了满清,造成了五族的平等地位;第二、在民权方面,就是结束了四千多年的专制政体,造成人民为主体的共和国家”。[25](p717)
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一定程度的发挥。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蜷伏于满清异族宰制之下的中华民族,卒将满清专制政府推翻,而建设了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26]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辛亥革命虽倾覆了满洲人的统治,但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17]则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还有文章进一步对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表示“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终结了亚洲封建专制巨擘满清的政治生命,摧毁了腐朽的旧社会,建立起局势最完美的民主制度,于整个帝国主义实力所支配的殖民领域中,竖起民族民权民生的大旗,为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开启了一条独立解放的光明大道”,赞扬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27]
5.结果。
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辛亥之役”,还是“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成了民国的建立,这是值得庆祝的伟大胜利。蕴含于国庆和元旦等节假日中的革命纪念活动,往往洋溢着喜庆色彩。从纪念活动本身看,辛亥革命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庆者,告成之谓也。故成则有庆,败则无庆”;“庆者,行乐之谓也。故乐则有庆,哀则无所庆”。[28]从文本上考察北洋时期的辛亥纪念文章,在20年代以前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也极少见到宣称革命失败的言论。
随着国民党逐渐夺取中央政权,辛亥革命失败的论调也弥散开来。追根溯源,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失败论的始作俑者。他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痛切反思了此前的革命活动,并总结历史教训,形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深切认识。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撰文,不无哀痛地说,“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尽管“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6]此后,他的这一观点得到国民党的解说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