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年~(5)
辛亥革命网 2013-09-29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何广 查看:
当国民党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也无可动摇。对于三民主义的真释,国共双方各有表述,其解释的背后实际潜藏着这样的弦外之音——论证谁才是孙中山的真正继承人,谁才可以继续执掌辛亥革命大旗,进而推绎出哪一个政权更具合法性。如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方进行“清党”。同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告民众书中,充分肯定包含了“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及解放工农阶级的政纲”的新三民主义之后,继而揭露国民党大肆杀戮工农群众的事实,进而说明“中国革命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要开辟新的道路——国民党既然与共产党分裂,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既然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既然背叛革命,那么,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14](p316-317)以正统自居的国民党则发动宣传机器,同年由国民党中央制定的双十节宣传标语中就宣称要“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表白“国民政府是为民众全部利益的政府”。[38]国共决战之际,1948年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在国庆典礼中致辞,肯定今年以来“中华民国从此始成为名实相符的民国”,而“目前最迫切的任务,莫过于完成民族主义”,认定当前的民族敌人,也是最后的敌人,就是“共匪”,要消灭之,“才能保障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真正实现国父的三民主义”;[25](p585-587)而中国共产党方面此前即已宣称“我们在解放区的工作,一切均与革命的三民主义原则相符合;我们真正发挥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39]国共双方均高举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的大旗,但各执一词,为己辩护,质疑对方。
四、结语
辛亥革命一词诞生于民国成立多年以后,自其创造以来,其结构形式一直未发生变化,并且稳定沿用至今,周年纪念之际,该词还会有极高的使用率。但它的内涵却一直在发生变化,该词词义涉及的主要过程、事件的施动者、时间范围、性质、结果等方面含义因时而异,或扩展或缩小,未能达成共识,其词义边界较为模糊。凡此种种,使得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一词,内涵极为丰富,极具思想张力。
辛亥革命因为释读空间巨大,一方面在纪念场合中被解说者做因应时代的解释;另一方面,因为该词所涉及的历史、政治内涵,也为民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所瞩目,对其解释遂远远超越语言学文字解释的范畴。他们都对该词进行了各为己用的解读,词义解释的背后潜藏着政治争斗,对其解读也就演变成党争、政争的话语交锋。
辛亥革命尽管解读分歧,难以准确界说,并非毫无意义。恰恰相反,透过对这一名词的解读,梳理其词义的变迁,不但可以捕捉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变迁的轨迹,反映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且还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民国年间政治力量消长和政治交锋的复杂历史图景。如今我们对辛亥革命词义的解读,既不要以古限今,也不要以今律古,保持其解读的开放性,或许同样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可供剖析的珍贵的文化样本。
注释:
①意大利学者马西尼(F.Masini)在其研究成果《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对此做了甚为详细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章开沅.辛亥革命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2]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孙文.孙中山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孙文.八年今日[N].申报,中华民国八年十月十日.
[7]国庆日感言[N].申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十日.
[8]庸.国庆日感言[N].申报,中华民国十一年十月十日.
[9]默.今日之日[N].申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七日.
[10]大公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