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强国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3-10-16 00:00 来源:《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 作者:林家有 查看:
(一)
孙中山的强国思想是对近代中国贤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复兴中华民族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强国是一种理想,也是中国人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中国强国的理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但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的思想和主张具有代表性。研究孙中山的强国思想不仅是具有学术价值,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仍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孙中山的强国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和国情,但是孙中山以及许许多多国人为了强国,做了许多努力,曲曲折折,反反复复,一会儿“中体西用”,一会儿“西体中用”,一会儿“全盘西化”,一会儿“回归传统”,弄到中国什么也不是,中国人做了一百多年的强国梦,但国还是强不了,梦未能成真,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可不提及的,那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混乱搞乱了人们的思维,加上帝国主义的侵夺,祖国的分裂分治,未能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调动全国人民的力量从事建设很有关系。梦想中国富强,这是一个中国发展的永恒主题,梦想是一个期待、展望,也是一种追寻和力量,所以梦想是好事不是坏事,梦想尽管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它必将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梦想下去,奋斗下去,直到真正圆梦那一天为止。强国目的不达誓不罢休,这是誓言,也是中国人的意志和奋斗决心。这要感谢孙中山,因为只有从孙中山开始的近代中国才真正开始自觉地面对世界和正视中国,也只有从孙中山开始中国人民才沿着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富强自觉地进行斗争和奋斗。
孙中山的伟大是他从小就关心中国的前途,探讨解救中国和实现富强的方法,他不仅进行思想理论的创造,还制订了实现中国富强的计划。孙中山实现中国富强的梦想未能变为现实和理想,但这不能说明他的强国理想有什么问题。
早在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前,他就对中国的富强问题进行了探索。现已收入《孙中山全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写于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在这篇文章中他就指出:
远观历代,横览九洲,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否则反此。呜呼!今天下之失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
此所谓弃天生之材而自安于弱,虽多置铁甲、广购军装,亦莫能强也!必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则智者不致失学而嬉;而愚者亦赖学以知理,不致流于颓悍;妇孺亦皆晓诗书。如是,则人才安得不盛,风俗安得不良,国家安得而不强哉![1]
在这里,孙中山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指出:实业是强国之本,而兴学育才又是强国之本的根本,他主张通过多办学校来改变中国贫和弱的状况。可是一年后,孙中山在《农功》篇文章中则又从经济上考虑。他首先注重科学发展农业,建议“我国似宜专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参仿西方,以复古初”,开辟利源使“本境居民日臻富庶”,以解决民生问题。并提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未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2]
从教育为先,到以发展农商做为“强兵富国”之本,这说明孙中山对于“强兵富国”问题的认识尚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能将自己的强国理念作系统的清理和陈述,并从理论上给予提升,他今天强调这个,明天又强调另一个,说明他所指出的问题都是当时的实际,但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他都来不及将其讲明。但孙中山的可贵之处是他对问题的执着追求,他不会说过就了事,他总会将事情的解决放在其思考的重要位置,但有时也会修正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所以孙中山对于理论问题,敢于创新,也勇于开拓,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对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于原地踏步不前,更加不致于防碍他的视野拓展,以及阻止他认识和思想的进步。
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谈到他留心泰西各国“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时,又指出: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在这里孙中山否定了洋务派的“徒惟坚船利炮”的富国强兵思维和做法,从人才、地利、物用和物流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富国和强兵主张,并强调商者是“一国富强之所关也”,谋富强者,“当以商务收其效也”。只要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3]
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孙中山又从古今“世宙,国家得臻隆盛、人民克享雍熙”的角度去论证“一国之兴衰,系夫上下之责任,师儒不以独善自诿,君相不以威福自雄,然后朝野交孚,君民一体,国于是始得长治久安”,但是“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追求积弱之故,不得尽归咎于廊庙之上,即举国之士农工商亦当自任其过焉。”所以,孙中山认为,“故欲我国转弱为强,反衰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然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4]这是什么意思?看其全文,都是在批评清廷洋务派“以练兵制械为自强”的主张为非是,宣传以士而贯四民,讲求科学,“首重农桑”。然而,正如学人所指出,这是孙中山借以创立农学会聚集俊秀,掩护革命,强国富民倒在其次。
但由此也可见,到这时孙中山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强国理念和主张,那就是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尤其要改变重农抑商的思维,重视发展商业来积累财富,然后“修我政理”,兴农政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养民立国。他说:“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不可以养民,不养民难于立国,民“是在先养而后教”,所以兴农政发展农业生产是“今日之急务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