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强国思想(3)

辛亥革命网 2013-10-16 00:00 来源:《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 作者:林家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孙中山认为,从事物质建设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而富强的最终目的又是解决社会民生和社会进步。中国只有实现富强才有未

  为中华民族求富,为民生谋幸福,这不仅是孙中山的理想,也是近代中国一切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然而,孙中山的“求富”观跟近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单纯追求的“国富民穷”,或少数人富多数人穷的目标不同。孙中山的所谓“大富”,就是中国人普遍的“富”,不是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也不是“国富民穷”。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患贫”,“贫穷就是我们的痛苦”,因此,他主张“发财主义”,所谓“发财”就是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基础上,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解决社会问题。而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国家很富强,但有些平民却很贫困,贫与富的差别很大,这不是国家的真正“富”,至少不是我们中国所追求的“富”。所以,他尖锐地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未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螳乎后也。”[18]孙中山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认识不清,故他以发展民族经济,尤其是要让国家掌握经济命脉,通过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人民穷困,作为避免“第二次革命”的手段。一方面,他对西方空前的“物质文明”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对这种“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他又忧心忡忡;一方面,他目睹“其民实困”之后,对受压迫剥削的平民深表同情,从而联想到中国人民的苦痛;另一方面,对“第二次之革命”又抱反对和否定态度,希望通过某些改革,避免各种社会弊端,“毕其功于一役”。就实际意义上看,孙中山是希望用一种理想化的资本主义来取代当今实际存在着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19],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社会稳定的资本主义富强国家。

  在孙中山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国家强盛,其民实困的现象,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了,从而使这些国家成为经济强国,但由于分配制度不合理、不公平又制造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分配上的不合理、不公平又反映在“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解决社会福利和民生为目的。因为,孙中山主张发展经济要“以养民为目的,不以赚钱为目标。”[20]为了实现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经济主张,孙中山提倡发展经济要避免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得而私,“节制私人资本”就是为了防止少数人掌握国家的多数财富,造成民富国穷,或人民贫富差别的扩大,而发展国家资本就是通过国家的政治手段,切切实实地解决人民关切的“食、衣、住、行”四件大事,通过对人民做实事,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加快各种建设,切实解决“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1]等各种问题,做到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为此,孙中山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振兴实业。“实业不振,商业失败”,“外货之入口超于土货之出口”,“此为中国之最大漏卮”。如果无法弥补这漏卮,“遂至民穷财尽,举国枯涸”[22]。到了这个地步,中华民族的前途则不堪设想。所以,振兴实业便成为孙中山强国富民的首要任务。他认为:“中国宝藏至富,甲于世界,开发振兴,中国必强。”并为此制订一整套振兴中国实业的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建设中国的大方针、大计划和实施办法。

  孙中山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他奋斗了将近40年。在他的生前虽未能圆梦,但他的精神和理想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孙中山等许多爱国者的强国梦,以及他们的奋斗都说明每一个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人都在希望与失望、悲观与乐观中思索如何地走向中国自己的未来。龙应台先生在《百年思索》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一百年间中国人抛掉了多少东西?这个过程,称之为集体失忆、自我消灭,也不算太过吧?”[23]我们用不着太过悲观,100多年来我们的确失掉了许多东西,但我们也得到了许多东西,我们没有失忆,也没有健忘,只不过是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强国路线晚了一点而已。万幸的是咱们中国人经过各种反复和曲折,终于找到自己民族复兴的办法和途径:改革开放,复兴中华。也即是说,中国的强国梦,中国人做了一百多年,虽然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直至今日,国还不是很强,人民想富也还富不起来,虽有少数国人富起来了,但大多国民则连小康水平还达不到,有少数人还在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富强梦未能成真,我们不能因此就连梦也不做了,那也不对,没有梦想也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未来。所以,梦还得做下去,就是梦想也不能停止,因为梦想就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期待,梦想尽管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有梦总比没有梦好,梦想中国富强,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过去包括孙中山等许多仁人志士的追求和梦想,也就没有今天的经验教训。为此,强国梦必将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做下去,直到真正圆梦那一天为止。蒋梦麟先生说过:“我们要明白过去,才能认识现在。我们要知道今日局势为何演变至此?就必须知道近至几十年远至百年千年中国历史的演变,以及近百年西洋史的发展,所谓:‘精古通今’,就是这个意思”。[24]蒋先生讲得很对,对于过去了的事一无所知,对于未来也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只有接受历史的教训,才能有所警惕,有所作为。孙中山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中国必须富强,也一定会富强。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努力奋斗,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那一天也不要松懈斗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强国富民的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是全体中国人的伟大使命。

  (三)

  孙中山为了实现中国的强国理想奋斗了一辈子,他的强国理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的自序中,孙中山说:他革命三十余年,虽受到很多挫折,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这就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推翻专制,创建共和”,从此继进,“实行革命党所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夫《革命方略》所规定之种种建设宏模,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25]记得,罗家伦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世界,“一面有伟大的进步,一面是无情的摧毁;一面求精微的知识,一面作残暴的行动;一面听道德的名词,一面看欺诈的事实;一面是光明的大道,一面是黑暗的深渊。”尽管如此,但罗先生强调我们用不着悲观,“我们不能老是彷徨,长此犹豫,……我们要相信人类是要向上的,是可以进步的,我们的理想是可以达到的,我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纯洁的信仰、高尚的理想,充分的热忱,是我们改造世界建设笃实光辉的生命的无穷力量。”[26]罗先生说的事情,在特殊的奇怪年代的确是层出不穷,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扰乱了我们的思维,动摇了我们的理想和信仰。孙中山的强国理想,它本来就是为了改造现实,但因为政治的混乱未能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强国的理想,理想变成梦想,现实变成展望和企盼,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丧失我们的热忱,连孙中山做过的强国伟业也失去了记忆,并无知地加予抹杀他的作用,因之也抛弃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孙中山的强国步骤和目标是很明确的,大致说来分三个层面(或者说三个意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