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纪念史学”——日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6)
辛亥革命网 2013-11-04 00:00 来源:《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作者:村田雄二郎 查看:
如上所述,即使对当事者和同时代的人来说,对“共和”及“革命”的解释和认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围绕权力的合法性,开始流行关于辛亥革命的“记忆的历史学”。有关对辛亥革命的记忆和纪念,罗福惠、朱英主编的《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18),不仅对政府和政党制定的“纪念制度”,还对民间团体活动和学术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详细且全面的论述。例如,作为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的纪念日,2月12日在民国初年曾被定为节假日,但似与袁世凯的权威失坠和命运同步,后来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如此,纪念及记忆“共和”、“革命”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对辛亥革命的政治评价和政权合法化的解释互为表里的。若追溯上述的“纪念史学”的源流,则实可谓正是始自民国元年。
四、结语
“百年一度的会议”。我们嘴上如此说着,同时着手制定东京会议计划,奔走于筹备工作。并且在会议结束后,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完成了众多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难题。此外,尚有值得庆幸的是,伴随着主体会议,我们还取得了对今后的研究活动和成果发表颇具影响的几个副产物。
一个是面对一般听众的讲演会。先于东京会议,于2011年8月20日,在中国同盟会发祥地大仓饭店(旧坂本金弥邸),举办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和辛亥革命百周年”讲演会。久保田文次(日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汪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村上胜彦(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三位各以“关于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辛亥革命前后对国民教育普及的尝试”、“大仓喜八郎和中国革命”为题进行了讲演。另外,在东京会议的第一天,在财团法人东洋文库举办了特别讲演会。王建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以“困境中的坚守与前行:从新发现的史料看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为题,裴京汉(新罗大学校教授)以“东亚史上的辛亥革命”为题进行了讲演,并一致获得了好评,参加者多达70名以上。如此盛况使东洋文库发出希望再次讲演的邀请,故作为组织委员的久保田文次和村田雄二郎相继以“宫崎滔天和辛亥革命”、“从清朝看到的辛亥革命”为题,于2012年2月5日举办了特别讲演会。当日宫崎滔天的孙女蕗?{氏、曾孙黄石氏和与滔天渊源甚深的荒尾市有关人员也出席了会议,听众超过百人,讲演会在盛况之下闭幕。
另外一个是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东洋文库博物馆,以特别展览的形式展出了与孙中山交往甚深且投身中国革命的宫崎滔天的相关文物。孙中山、宫崎滔天的《笔谈残稿》、毛泽东致滔天信函、蒋介石致近卫文麿信函、革命派志士集于一纸之上的签名留念、鲁迅和章炳麟的字(挂轴)等,至此秘不出户的贵重历史文物对外公开展览,使我们重新认识到辛亥革命确实是以日本为其舞台一部分的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事件,日中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之上的。
重新思考辛亥革命,验证其历史意义的研究绝非已告完成。在展望错综复杂的日中关系的将来时,辛亥革命甚至可以作为照亮足下的“火炬”而将继续发射光芒。对此如何理解认识,这是超越“纪念史学”的本次会议留给我们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纪念活动主要有神奈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史学会主办的“辛亥革命与亚洲”(2011年11月5~6日,神奈川大学横浜校区),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亚洲主义、近代民族主义之再探讨”(2011年11月19~20日,东京大学本乡校区),东亚近代史学会、福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等主办的“辛亥革命与东亚”(2011年11月29~30日,福冈ELGARA会馆)。
②久保亨等:《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活动 总括记录》,载东洋文库(编):《超域亚细亚研究报告》第9号,2013年。
③野泽丰:《辛亥革命》,东京:岩波书店1972年版。
④横山英:《辛亥革命研究序说》,日本:新历史研究会1977年版。
⑤Ichiko Chuzo(市古宙三), “The Role of the Gentry: An Hypothesis,”in Mary C. Wright(ed. ),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⑥久保田文次:《世界历史中的辛亥革命》,载久保田文次:《孙文、辛亥革命与日本人》,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版,第171~218页。
⑦久保田文次:《代后言》,载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论集编辑委员会(编):《综合研究辛亥革命》,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版,第5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