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
辛亥革命网 2013-12-10 00:00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作者:李小文 查看: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一个复杂的人物,从武昌首义身不由己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到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时止,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重要角色。黎由清军协统摇身一变成为起义队伍的首领,其戏剧性的变化早已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
以往的史著集中注意他上台后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把他当作封建旧势力的代表而加以揭露和批判。诚然,黎元洪是有其阶级属性的,他不是革命党,对革命本是不赞成的。但是,在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时刻,受时局的感召,有的旧人物思想感情发生转变,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革命的洪流,成为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这在中外历史上是不乏先例的。黎元洪的转变就是其中的一例。如果仅仅因为黎曾是清军协统,就认为他一贯代表反动势力,而不作具体分析,看不到他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面,是大有商榷之余地的。
本文仅就武昌首义中有关黎元洪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革命党推黎上台的原因
黎元洪被迫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上台,对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对黎上台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黎在首义中的作用。对于黎本身来说,革命党选中他,是存在着某种偶然机遇的;而对于革命党来说,他们让位于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一)“排满”思想是让位的主观根源革命党把黎元洪推上都督宝座,与他们一贯主张的“排满”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本来,革命党用来动员民众借以实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排满”口号,由于宣传上的大力渲染,把斗争的矛头集中在清朝贵族身上,以致民众和党人普遍认为唯有满人是革命的敌人。辛亥革命元老胡汉民承认:“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亟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上。”(《胡汉民自传》,《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当时的情况正是这样:一方面,革命党的“排满”口号具有极大的政治号召力;另一方面,由于排满思想的局限,使得革命党容易模糊阶级界线。一个党人回忆说:“当时党人惟以满人为革命对象。汉人中即属官僚或不革命者,概不敌视。”(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页。)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革命党采取特殊的应变策略,把都督的头衔让给汉人军官黎元洪,试图利用他的名望来实现“排满”的革命目标,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有的党人认为黎元洪“以彼同属汉族,终必表同情于革命”。(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页。)此种看法在革命党人中颇具代表性。
(二)缺乏强有力的核心是让位的客观根源
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0页。)武昌起义前后一段时间里,革命党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起义的领导机关文学社和共进会,在起义前半个月才实现联合,而究竟由谁出任军政首脑,在两个团体领导人之间始终相持不下。在蒋翊武、刘公、孙武、居正等人中,推不出一个众所公认的领袖。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仓促发难的,“及倡义时,刘公在汉口,避匿未出,众望所推之黄兴未到鄂,各军将校,又以资望浅,且均不能相下。”(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252),文海出版社出版,第82页。)在主要领导人非伤即逃的情况下,起义队伍缺乏核心,处在群龙无首的窘境之中。在党人之中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黎元洪就被视为军政府都督的最佳候选人了。
革命党看中黎元洪,主要原因是黎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他是鄂籍名将,在武昌驻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彪,而他不像张那样劣迹多端,因此更得人心。革命党要利用黎的名望来稳定民心,慑服清廷,号召天下。一个党人事后总结说,“党人知识,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够号召天下,诚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相,响应困难,且黎平日待兵较厚,爱惜当兵文人,又属鄂籍将领,只要推翻满清,革命成功,似无不可。”(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252),文海出版社出版,第87页。)
由此可见,革命党是为了弥补本身缺乏领导核心的弱点而让位于黎的。这一举动是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建立革命政权而采取的一个主动的应变策略。
二、黎出任都督的客观作用
起初,革命党把黎推上鄂军都督的位置,只是想用他的空名来镇定人心,而黎也毫无思想准备,处境极为被动、尴尬,参加会议时他总是瑟缩不语,态度很消极。可是,就是这个被时人戏称为“泥(黎)菩萨”的人,因为他出任都督,客观上给革命带来他人无法替代的影响,造成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清廷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