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2)

辛亥革命网 2013-12-10 00:00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作者:李小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一个复杂的人物,从武昌首义身不由己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到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时止,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他

  (一)黎出任都督,使起义队伍有了一个领导核心,维系了军心,稳定了局势

  由于革命党党派之间的门户之争,武昌起义后有可能因为推举不出一个公认的领袖而使政权无法顺利建成。蒋翊武在起义前就曾议论过要由黎出任都督而不推举当时的领导人,理由是:“革命团体,前有日知会、共进会以及群治学社等,孙武、刘公、季雨霖均可推为都督。革命党人之不争权夺利,以免将来发生裂痕也。”(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252),文海出版社出版,第87页。)党人之间有可能为争执都督一职而发生“裂痕”,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由黎出任都督不失为明智之举。事实上,黎的出现,缓和了革命党内部的矛盾冲突,使革命派之间为都督一席而可能出现的争执得以避免,也使政权的建立不致因都督的难产而搁浅。

  黎出任都督后,还改变了起义队伍群龙无首的局面,使起义群众有了依靠,有了内聚力的核心,从而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由于黎有威望,因此他的行动引起了广大民众和军队的关注和支持。在没选出都督前,众人集中咨议局,一筹莫展,各标、营纷纷探问,消息沉闷;而黎当选后的情景是:“午后则见武昌城内外遍贴湖北都督黎元洪布告,往观者途为之塞,欢声雷动。至有艰于步履之白发老翁请人扶持,拥至布告前,必欲亲睹为快,人心为之大定。旅汉外籍人士闻之,亦为震动,皆曰‘想不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杨玉如编:《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5页。)

  (二)黎出任都督,可以使汉族官绅、军界附和起义,从而减少了起义的对立面黎元洪上台本身就给汉族官绅、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以原清军协统的身份出任新政权的都督,自然成为旧人物竞相效尤的对象。黎的名望在军中具有较大的号召力。他不仅军阶高,有威望,而且与部属关系密切。他儿子回忆说:“我父与部下比较接近”,“与士兵关系较好。”(黎重光:《我父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所以,“自黎出之风一播,城内隐匿之军官皆来。”(熊秉坤:《辛亥武昌首义亲历记》,《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页。)革命党人章太炎在《黎公碑》文中写道:“军政府初立,纲纪未具,将校入谒,语人人异端,不合,或抵掌捶书案;然皆以公厚重知兵,无敢轻动摇者,故军政虽纷,纪律未尝乱。”(张义痴:《湖北革命知之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54),第293页。)当地的大小官绅,得到黎出任都督发布的电文后,立即表示附和起义,“各县士绅俱出而负地方治安之责。所以全省帖然,内顾无忧,军政府得专心致力于战事矣。”(张义痴:《湖北革命知之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54),第292页。)由于黎的名望的号召,大量的官僚、军人附和起义,大大减少了起义的阻力。尽管这些旧人物涌进革命阵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是当革命还处在摇篮之中,还无力“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能否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扩大同盟队伍,就成为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砝码。从这个意义来看,其利大于弊。

  (三)黎出任都督,为各省官绅、军阀作了楷模,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使清廷众叛亲离

  武昌首义成功后,全国各地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这固然是革命在全国发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也与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有关联。一位参加首义的党人追忆说:“平心而论,各省闻风响应,黎之被迫参加革命也有一点推动作用。”(温楚珩:《辛亥革命实践记》,《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在独立的省份中,许多地方是由督抚、统制、军阀宣布脱离清政府管制而倾向革命的,如广西、江苏、浙江,等等。独立的各省以武昌为中心,它们的政权大都按湖北军政府的模式建立起来。

  虽然各个独立的省区的巡抚衙门里,有的是旧巡抚穿上新都督的外衣,政权的实质依然如故,但是,正是各省换上了“共知”的招牌,才使得清廷成为孤家寡人。清王朝就是在四面楚歌声中,分崩离析,迅速走向覆灭的。即使像广西这样的省份,宣布独立后仍旧由原来的军阀掌权,但是,在革命党的推动下,独立后的广西组织北伐军队,声援首义的武昌,这无疑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清廷。

  三、黎元洪与湖北军政府

  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是一个革命政权,以往研究者对此认识均无异议。那么,作为革命政府的都督,黎元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说黎的上台客观上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那么,在军政府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黎主观上的革命举动为他的一生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黎的革命行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黎元洪改变初衷,开始倾向反清革命。标志着他转变态度的事件是经过了三天的思考,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建议,终于把长辫子剪掉了。他表示:“自此以后,我即为军政府之一人,不计成败利钝,与诸君共生死。”(张义痴:《湖北革命知之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54),第280页。)他公开声明赞成民主共和,反对满清专制,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史载:“黎元洪就任都督职后,即召集军官训话,略谓:今日革命军起义,是推倒清朝,恢复汉土,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我等身为军人,从此须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扫除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张文鼎:《炮八标起义经过与汉口战役》,《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第139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