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的双旗图案(6)

辛亥革命网 2014-04-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宋亦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在简介革命党人及其他党团组织旗帜的基础上,总结了辛亥革命至民国时期的十种双旗图案,并分析了各种双旗图案的流行时段及流布区域

  双旗图案在民国时期的普遍流行及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意识到,由双旗图案所代表的新型社会形态、社会革新思想及社会流行元素正在迅速地渗入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涤荡已有二千年专制传统的旧观念和旧思想。我们也知道,民国初年,新国家虽建立,但革命、立宪、共和、复辟诸种势力你争我夺,军阀混战,乱相丛生。民国的空招牌下掩盖的是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但也不可否认,双旗图案所代表的新型社会思想也在观念上或社会集体无意识中慢慢影响着这一新旧交替中的中国社会。

  双旗图案在民国的普遍流行,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迅速深入人心,中华民国的社会理想和器物制度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

  四、结论

  综合上述,可总结民国时期双旗图案的三点结论如下:

  1.双旗图案是民国时期极为普遍的一种装饰图案。它是新社会新观念新思想出现并深入人心的标志。它是民国社会曾辉煌于世并作别二千余年专制传统的印迹。民国双旗图案按不同双旗组合可划分为十种。这些双旗图案的载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2.民国时期不同的双旗图案有各自的出现时间及流行区域。这是当时不同的政治势力在民国政坛升降浮沉的外在反映。因此,这些不同组合的双旗图案,一方面能证史补史,另一方面可据其双旗组合图案来判定其出现的时间及流行的地域。

  3.民国双旗图案在当时的普遍流行,是民主共和观念迅速深入人心的标志,它说明中华民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思想已被民众普遍接受并迅速沉淀为一种新的强大的社会心理。这也是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而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

  图1、24、35、36、39:收藏家万学工藏品

  图2、10、11、15、40、41:《辛亥革命大写真》

  图3、4、5、6、7、8、9、16、17、18、19、20、21、25、26、27、30、31、32、33、34、37、38、43:中国收藏热线

  图12:《辛亥革命时期货币》

  图13、28:《孙中山画传》

  图14:摄自红安县黄麻起义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纪念馆展室

  图29:民国外交家魏宸组遗物

  图22、23、42、44:收藏家朱汉昌藏品

  图45:台湾收藏家秦风藏品

  图46、47:辛亥革命博物馆藏品

  注释:

  [1]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青天白日旗”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20页。

  [2]冯自由:中华民国国旗之历史,刘成禺:《洪宪纪事诗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3页。

  [3]孙中山:复参议会论国旗函,《临时政府公报》第6号,1912年2月3日。

  [4]李学智:民元国旗之争,《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第134-135页。

  [5]《大公报》1912年6月12日,“命令”栏。

  [6]孙中山:《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引自黄彥 编:《革命方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7]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编:《辛亥革命大写真》,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598页。

  [8]笔者听取收藏家万学工先生之言并与之研讨所得。

  附记:本文能写作完成,得益于从武汉收藏家万学工、朱汉昌,台湾收藏家秦风处观摩研讨双旗图案文物,并得他们慷慨惠予作者所需双旗图案文物照片。特致感谢!

  作者简介:宋亦箫(1970-),男,湖北蕲春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辛亥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