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终结时——辛亥革命百年评说(2)
辛亥革命网 2012-04-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胡为雄 查看:
载沣摄政后,第一件事是想诛杀袁世凯,为其兄光绪帝在戊戌年中被出卖而复仇。因同袁世凯关系密切的庆亲王奕劻反对,载沣才改为将袁氏开缺回籍。载沣只想为清室谋利益,不知政治只知用兵压民。1909年春,津浦铁路总办道员李德顺、督办大臣吕寰海遭参营私舞弊,载沣欲以满人代之。军机大臣张之洞加以劝阻:亲贵联翩进用,舆情不属,必生激变。载沣竟称:“有兵在,担心什么激变!”张之洞退而叹道:“不意闻亡国之言。”他气得咯血,后一病不起。民政大臣善耆知载沣难担治国大任,便积极支持当时的立宪运动,并预谋立宪后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而载沣反对开国会,只是形势危急时又慌忙组阁。更为愚蠢的是,载沣下诏批准用兵入川镇压绅商的保路运动,结果导致武昌起义爆发。
显然,慈禧听政47年后使清室走上不归路,摄政王载沣仅3年便为帝制造好了棺材。
孙中山是帝制终结的宣告人
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农家。其父孙达成是个老实巴交的贫农,常受富人欺负。对少年孙中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翠亨村一位名叫冯爽观的太平天国老兵,常讲太平天国故事。这使少年孙中山对洪秀全有朦胧认识,并对清朝统治者有恶感。
孙中山具有民主意识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关。1879年,他随兄、嫂和母亲去檀香山,进英国圣公会主教毕斯浦创办的意奥兰尼中学上学。学校的华籍教师、教会司铎杜南山,曾为他解释了“何以英美政府和人民相处得这样好,而满清皇帝却自命天子”这一问题:“清国是皇帝专制统治,皇帝自命为天子,是为了奴役百姓。英美是民主政治,政府为民众所选,故政府与人民相处甚好。”因之,民主政治的理想在孙中山心中萌生。
孙中山在香港及广州接受的也基本是西式教育,但他在学医时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廿四史。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但孙中山总不满足以医术救世,他不时与好友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等聚会讨论时局。1893年初冬,他们再次聚首议论国事。经辩论,大家同意孙中山的意见,议定由郑士良结纳会党人士、联络防营,着手革命组织之事。事情无着落时,孙中山便想与一些汉族大臣联络,试探依靠他们改良社会政治。为此,他草拟上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书。然而当孙中山1894年6月份抵天津时,李鸿章忙于军务,根本不理他的求见,也不看幕僚罗丰禄转呈的上书。孙中山不禁慨然长叹,旋即南返。
南返广州后,孙中山以革命覆满手段改造中国之心愈益坚决,他决计先去檀香山寻求发展。1894年,他乘轮至檀香山,通过长兄介绍在当地华侨中从事革命联络活动,组织起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返回香港后,立即邀集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友人讨论扩大兴中会组织,并成立兴中会香港总部。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出逃日本,从此流亡海外。孙中山在海外16年备尝艰辛。如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但脱险后他不仅著有广为流传的《伦敦蒙难记》,并花功夫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
1905年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大有起色的年头。该年8月,他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同盟会,并被推举为总理,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同时创办了《民报》,孙中山在其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则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广为传播。同时,同盟会的势力不断向国内渗透,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武装反抗方面,孙中山积极在海外筹款,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1911年4月黄兴亲自领导的广州起义震惊清廷,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影响很大。
孙中山的行动和思想影响使他成为革命的化身,也成为辛亥革命的灵魂——武昌起义与同盟会有密切联系。在革命高潮中孙中山回到上海时,尽管在国外并未借到巨款以为革命之用,所带回者只是“革命之精神”,但他受到众多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故1911年12月29日全国17省代表首次民主选举国家元首时,孙中山以得16票的高票当选。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总统宣誓就职誓言,即是帝制终结的宣告书,孙中山代表全体革命党人成为帝制终结的宣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