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终结时——辛亥革命百年评说(4)

辛亥革命网 2012-04-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胡为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历史确实在捉弄人,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然而政权之柄最后落在了袁世凯手中。但清朝帝制毕竟终结了,而且是中国数千年帝制的终结。中国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孙中山的贡献

  1954年,毛泽东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说:“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95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称颂道: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应“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除了创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思想外,还为时代留下了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和公民精神。在南京临时大总统任上,一位年老萧姓盐商求见时要行跪拜大礼,孙中山连忙将他扶住,告之人民的身份一律平等,称总统是国民的公仆,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1912年4月在武昌黄鹤楼演讲时,孙中山说:“民国国家为四万万人之国家”,“民国譬之公司,人民为大股东,总统至执百事皆为股东服役务,其薪俸则股东之雇工资。”孙中山更重政治革命后的“社会革命”即经济建设,他解职后到上海时称:我所欲为之事“至少需要一百年”。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告别革命”的声音不断,似乎改良、立宪更好。去年10月,某媒体发表了中山大学袁伟时先生的《辛亥革命是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一文。袁先生为立宪和革命各开了一个清单:“立宪的收益:1、在立宪派合作和支持下,大部分省份的政权和平转移,兵不血刃实现了两种政治体制的交替。中央和省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2、军事混乱时期很短,经济继续增长。3、皇帝退位了,君为臣纲的制度基础被摧毁……思想文化领域,中国进入了20世纪最自由的历史时期……收益主要在制度建构和思想解放上。由于清政府正在推行新政,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步伐可能稍微缓慢而已。”“革命的损失:1、固有的政治秩序崩溃,外蒙古在沙俄蛊惑下宣布独立。2、由于大量的‘民军’、‘革命军’涌现,军费突然增加四倍,财政体系崩溃,国库空虚,最严重的时刻,只剩下9万元。3、原有的听命于中央政府的军事系统分崩离析,形成了以地方督军为核心的各自为政的军事强人统军的格局,为日后的军阀混战奠立了基础。”

  袁先生所开收益清单与史实不符,算的是一笔糊涂账:1、有无立宪派合作,中央政权的转移是和平的,孙中山的前提是清帝退位,即可让出临时大总统一职给袁世凯,几乎所有革命派都想让袁世凯成为中国的华盛顿。2、各行省“光复”过程中,除湖北汉口遭南下清军焚毁损失很大外,其他省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都不太严重。各省都督或分都督在咨议局和社会名流、绅商的相助下,都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3、立宪派是主张君主立宪,皇帝退位不是立宪而是革命的结果。同时,清廷钳制舆论,只是钳制不住,因此革命、立宪之说才在社会流传,这既不是立宪派本身的劳绩,也不是“清政府正在推进新政”的政绩。章炳麟骂了皇帝是“小丑”,因惩罚不到,“中国政府”还到案在上海租界洋人的小法庭打官司,清廷哪里让人解放思想?

  袁先生算革命的损失账也算错了:1、民主取代君主,国内政治并未发生大动荡。外蒙古独立是沙俄与外蒙古当局上层勾结的产物,与辛亥革命没有必然联系。它收复后在民国时期由于斯大林政权支持再次分裂出去了。2、财政体系崩溃、国库空虚不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倒是其重要原因。列强多次割地赔款,仅辛丑条约赔巨款清廷要39年才能还清。至于南京临时政府,它没有国库,革命军生活确实艰苦。3、听命于中央政府的军事系统分崩离析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凯指挥的六镇兵力就只听命于袁世凯,官兵心目中并没有朝廷,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风从响应,可见清廷威权失尽,内部分崩离析,只是外表上统一。如果袁世凯继承民主制而不复辟帝制,后来军阀混战或可不发生。察知袁氏称帝野心后,宪政派领袖梁启超拍案而起,支持蔡锷护国反袁,此后战乱不已。但不能把袁世凯的罪过算在辛亥革命身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