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终结时——辛亥革命百年评说(3)
辛亥革命网 2012-04-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胡为雄 查看:
袁世凯是摘取革命果实的权谋家
武昌起义使袁世凯峰回路转。自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后,袁世凯定居河南彰德洹上村。武昌起义后,有人劝他效法曹操。他心中本有称王称帝自开局面之想,但觉时机未熟。于是,他重金收买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奕劻等人即力主起用他。摄政王载沣明知起用袁世凯是引狼入室,但朝中多是袁氏爪牙心腹,手中又无忠勇之人可用,于是武昌起义后第三天只得电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节制各路军队,督办剿抚事宜。然而,袁世凯得电谕后故意托病拖延。
当各省地起义的消息不断报到北京,各督抚纷纷电奏告急时,载沣如坐针毡,即下令召还在前线指挥的陆军大臣荫昌,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调遣水陆全军。然而,袁世凯接到诏令后仍若无其事地奕棋。期间,山西太原新军标统、同盟会员阎锡山等发动起义,河北滦州第二十镇新军统制张绍曾等将领亦发动兵变。载沣这时惊惧不已,准备让隆裕太后携小皇帝逃往热河避难,同时急忙让章京代拟诏书,代他五岁的儿子宣统小皇帝下罪己诏。袁世凯得讯,才以前线视师的名义乘车南下,抵湖北孝感大营。
就在袁世凯南下督师的同一天,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与所有国务大臣一齐奏请辞职。载沣得到辞呈后立即准请,并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着其即行来京组阁。而袁世凯接诏后,故意辞谢不就。冯国璋率军攻占汉口后,他正在与黎元洪等暗中勾通,以借革命军政府逼迫朝廷,让载沣交出更多的权力;同时又凭借北洋军压迫起义军,使其归顺自己。
袁世凯得知革命党人都愿推重自己为华盛顿,不禁喜出望外,在派刘承恩到武昌谈判时进一步向黎元洪讨价还价,他在信函中称:“如能承认君主立宪,两军即息战,否则仍以武力解决”。黎元洪则坚持要清帝退位,实行共和,可举袁世凯当总统。
袁世凯探知革命党人的底细后,加紧逼迫载沣速行立宪。载沣为让袁世凯稳定,急忙将资政院起草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予以公布;接着又宣谕准许党人按照法律组织政党,资政院速订议院法、选举法,预备召开国会。袁世凯见载沣已准行立宪,便借机在湖北出示晓谕招抚民军。同时,袁世凯再次推辞奉诏北上,说是宪法十九信条规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载沣即促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选举结束后,载沣立即下诏要袁世凯进京就职。
袁世凯组阁后,先赶走摄政王载沣,后命亲信段芝贵另编拱卫军护卫京城。他权倾朝野,隆裕太后和溥仪小皇帝只不过是他掌中之物。袁世凯精心算计,成为革命的大赢家。
宪政之路通向革命
1901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立宪法议》,鼓吹君主立宪。该文传播国内,推动了朝野立宪运动。1903年6月,上海各界人士召开会议,立宪党人龙泽厚提出向清廷请愿立宪。1904年,张謇给袁世凯写信,希望他像日本伊藤博文那样在中国主持立宪。1905年,袁世凯与张之洞、周馥奏请实行立宪政体,并请派大臣出洋考察国外政体。这样,清廷才派出大臣考察宪政。1905年12月,清廷派出的宪政考察团分两路出发,都经日本转美国赴欧洲。1906年9月1日,预备立宪诏书颁布。从清廷的预备立宪过程看,它基本上是跟着梁启超的思路蹒跚而行,但其行动比梁氏的建议晚了五年。
民间也对如何行宪政议论纷纷。1907年1月,杨度在《中国新报》创刊号上撰文,提出“立宪之事,不可依赖政府,而惟侍吾民自任之。”社会名流、绅商等亦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宪政。如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会,汤化龙等成立湖北宪政筹备会等。
1908年夏,清廷的宪法大纲及议院法典编纂告竣,计以九年筹备宪政。1908年冬光绪帝、慈禧太后死后,三岁小皇帝溥仪即位。1909年,摄政王载沣虽然命各省设立谘议局,但他尽量集权于自己手中。他先是宣布缩短立宪预备期,从9年改为5年;后在1911年春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后,急组“皇族内阁”,这种行为引起立宪派广泛不满。由于清廷掌权者根本认识不到立宪对自身的好处,毫无立宪的诚意,更无立宪的真正准备,所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立即和革命派联手,迫清廷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