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的儒学因素
辛亥革命网 2013-08-16 00:00 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作者:马勇 查看:
从中国现代化的立场上去检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无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些,如果说中国也有一个"近代文化"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近代文化"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确指出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努力赶超西方,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
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更多地强调或者说夸大了西方内部的危机,以为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应该而且必须防止在西方社会内部已经发生的问题,应该而且必须坚守中国文化的固有立场,以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去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不论是孙中山的研究者,还是自诩为孙中山思想遗产的继承者,他们在谈到三民主义的思想资源时,都格外强调中国思想传统的影响。前者强调这种影响的负面作用,以为孙中山的思想进程表现出从离异到复归的过程;后者则张扬这种影响的积极意义,以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孟道统在20世纪中国的复活。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段表述是:"在思想方面,(孙中山)先生是最热烈地主张中国文化复兴的人。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是全世界文明史上最有价值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要求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必须要以中国固有的仁爱思想为道德基础,把一切科学的文化,都建设在这种仁爱的道德基础上面,然后世界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而文明的进化,也才有真实的意义。在思想一方面,先生的民族主义同时就是大同主义的基础。先生认为,中国民族应该为世界大同而尽力。而达目的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恢复中国民族固有之道德文化,因为这一个道德文化,是人类同胞精神的产物,要把这一个道德文化的精神恢复起来,以之救国并且把他来做统一全世界的基础,才是完成了中国人在全人类中的使命。" 显然,这种解释过分强调了孙中山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而忽略了孙中山思想的20世纪背景,尤其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孙中山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刺激和诱发作用。
不过,从孙中山思想的内在结构看,不论他是出于何种动机,也不论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多深,但他作为20世纪中国的领路人和先行者,他的思想不能不深刻地打上中国思想传统的烙印。也就是说,他既然无法脱离中国的思想背景而建构其思想体系,那么中国思想传统的影响对其思想形成来说便是一种无法拒绝的选择。思想来源的真实渠道或许正如孙中山自己所分析的那样:"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其在欧洲,则十七、八世纪以后,革命风潮遂磅礴于世界,不独民主国惟然,即君主国之所以有立宪,亦革命之所赐也。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真正来源是包括中国思想传统在内的人类全部文明成果的精华,是对人类已有精神成果的吸收、改造与重铸。
孙中山思想的"欧洲之学说事迹"的背景我们无意在此讨论,我们的兴趣之所在只愿按照孙中山思想尤其是其三民主义的形成脉络和内在结构,检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儒家思想的内在关联,除了说明儒家思想背景在三民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外,我们将更多地注意于儒家思想的负面意义,以期从思想背景方面解析三民主义的时代局限和内在的理论困境与冲突。
1、民族主义与华夷之辨
我们知道,民族主义既是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其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民族主义既是孙中山政治理念中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其终极目的。在他的政治意识中,似乎中国人只有真正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强大的民族国家,才说得上中国民族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他在谈到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时再三强调:"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者煽动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今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确实,当一个民族尚受外族压迫的时候,被压迫的民族不是起而反抗,争取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是侈谈什么世界主义、天下大同,显然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自我麻醉方法。问题在于,这种压迫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究竟是一个落后民族对先进民族的征服,还是一个先进的文明对一个落后文明的熏染与冲击?换句话说,孙中山政治理念中的民族反抗与民族解放,究竟是用一种先进的文明去击碎落后文明强加给一个先进文明身上的枷锁,还是用一种落后的文明形态去抵抗外来先进文明的冲击呢?
显然,由于孙中山前后期所处中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因此孙中山政治理念中的民族主义的内涵也有明显的不同。就其前期,即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他的目标主要是反抗满族在中国的统治,即以相对先进的华夏文明去反击满族相对落后的文明形态。他在后来回忆这一斗争历程时说:"大家都知道中国从前被满洲人征服过了两百多年,我们祖宗都是满洲人的奴隶,习故安常,忘其耻辱。后来我们为什么能够推翻满清呢?就是因为明白了民族主义,知道自己都是汉人,总数有四万万,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被满洲征服了,压迫了两百多年,不能做主人,总是做奴隶。我们祖宗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于满清反歌功颂德,说清朝有深仁厚泽。到了后来,全国之内,不但受满清的压迫,并且受英、法、德、俄、美、日诸列强的压迫。便有先知先觉的人,发明了民族主义,推究满汉的界限:'为什么以少数的满洲人来统治四万万民族呢?''为什么四万万民族总是应该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做满洲人的奴隶呢?'由此推想,便发生极不平的感觉,渐渐宣传,推广到全国,四万万人都知道这是很不平的。古人说'不平则鸣',所以全国便要把这个不平打平他,用极大的牺牲精神赶走满人。由这样讲来,便知道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打不平的。如果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地位有不平,中国人便应该革外国的命。专就满汉而论,因为全国人明白了满汉界限,知道满人和汉人的地位太不公平,所以发起辛亥年的革命。后来革命成功,便是民族主义达到目的。" 显而易见,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虽不能说是一种狭隘的满汉之争、华夷冲突,但在其内心深处对异族统治中国的不满与厌恶,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其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如果不是满族人打败了明朝,入主中原,如果中华大地依然还是在汉族人的统治之下,那么可以设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其早期便不会发生。即便鉴于19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外国列强的民族冲突的事实,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不会包容满汉冲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