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的通俗化——“新”三字经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08-17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瞿骏 查看:
再看第五号上刊登的广智书局广告,映入眼帘的满是这样的书:《日本维新三十年史》、《政治学上卷———国家编》、《政治学中卷———宪法编》、《十九世纪末世界之政治》、《再版现今世界大势论》、《再版万国宪法志》、《中国魂》、《国家学纲领》、《国际公法志》、《中国商务志》、《东亚将来大势论》、《中国文明小史》、《中国财政纪略》、《再版扬子江流域现势论》、《新撰日本历史问答》、《再版埃及近世史》、《东亚各港志》、《外国地理问答》、《国宪汎论》、《英国宪法史》、《群学》、《万国官制志》、《万国选举志》、《万国商务志》、《泰西史教科书》、暗射世界大地图、中外方舆全图、实测精密东亚新地图、东亚三国地图……
用最简化的形式传递了现代国家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章和书籍虽然代表着新知与时髦,阅读者不在少数,但对于很大一批读书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内地、半旧不新、基本只会做八股制艺的读书人来说,仍然艰深了一些,遑论稍识得几个字或目不识丁之辈。《新民丛报》等虽然在清末已属销量惊人,累计在十万册以上,但也存在几个传播上的瓶颈。首先其经常被列入清廷的书报查禁名单;其次价格昂贵,周作人即称《新民丛报》“每年洋五元,书极好而价巨,力不能胜”。因此,新书报里的现代国家观念就需要改头换面,由深入浅,方能找到更进一步流布的孔道。
而这些孔道概要来说有三:第一,是利用功名的吸引力,通过科举考试的参考书如《中外策问大观》、《中外时务策问类编大成》、《中西时务策学大全》、《万国时务策学大全》等来传递。张恨水即说在清末他很想向“新的路上走”,但“新书”能到内地去的无非《新议论策选》之类的书。第二,在官方牵头编纂的《国民必读》、《国民读本》、《简易识字课本》中亦整合杂糅了不少新书报里的内容;第三,则是各类出版机构以改编白话、书写韵文、作“新”三字经等形式来通俗化地传播。如《西学训蒙三字经》中就说:
测坤舆、名地球、亚细亚、在震方、曰日本、曰朝鲜、曰越南、曰缅甸、俄罗斯、跨欧亚、越西藏、即印度、东南洋、多岛夷、有大岛、曰婆罗、南北极、分五洲、我中国、诞圣王、隔瀛海、居东偏、曰暹罗、比郡县、毗华边、思逞霸、归英辖、纳贡赋、如列星、如布棋、英市埠、新加坡、若陆地、有回疆、迤西地、与土临、欧罗巴、称泰西、意大利、古强邦、地广汉、俄与土、俄日辟、土日蹙、英吉利、祗三岛、法兰西、对海港、法之都、名巴黎、德意志、合众成……
《时务三字经》里则会说:
今天下、五大洲、东与西、两半球、亚细亚、欧罗巴、澳大利、阿非加、美利驾、分南北、穿地心……地球上、国千百、多通商、来中国、英吉利、佛兰西、德意志、俄罗斯、意大利、米利坚、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奥地利、曰日本、曰巴西、曰秘鲁、曰荷兰、曰挪威、曰瑞典、曰丹马、国十七、皆通商、有条约、万国齐、公法立、我不入、悔莫及……
从上面两部“新”三字经我们不难发现,它用最简化的形式为阅读者展开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天朝上国”世界的“万国公法”世界的存在。在《时务三字经》中,更是利用图画呈现、中日文参照、以“浅近时务书报”招徕等多种方法,来灌输一些作为辛亥前后时代底色的一些东西:
朝廷上,图自强,谋之久,听我详,林文忠,魏默深,海国志,苦用心,识时者,恭亲王,贤满相,文公祥,同文馆,译署旁,语言习,文字详,曾文正,左文襄,沈文肃,郭侍郎,创船政,遣出洋,罪言著,海军张,继起者,曾劼刚,薛叔耘,俱早亡,今新政,惩前侮,改外部,议政务,废时文,罢武举,实学重,人才裕……论西法,首算学,勾股开,八线熟,凡格致,皆当习,曰天文,曰地质,曰化气,曰种植,曰制造,曰医术,曰光学,曰重学,曰电学,曰法学,门径分,业贵专,子孙继,功自全。洋人兴、学堂多、富出赀、贫附他、验照领、衣食途、不由此、为饿夫、今书院、改学堂、名虽异、业毋荒、将为士、舍八股、明经术、达时务、将为农、勤树艺、法取新、利五倍、将为工、制造精、能专利、海外行……东三省、被侵吞、五大臣、派出洋、我圣王、痛旧章、政制疲、拟立宪、我华众、合群力、抵美约、国威震、丙午起、罢科举、有志士、学成材、图仕进、在学堂、佳子弟、诵此经、书册多、更求精、不仇教、明大义、通西学、近周礼、西法善、我宜求、鸦片毒、我宜改、言之浅、理则公、愿持此、告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