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论(辛亥百年祭)(5)
辛亥革命网 2011-08-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剑铭 查看:
三、两种所有制:经营与管理
从现代意义上讲,西方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的本质不同,应当在儒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原则性地说,这主要表现在国家与政府整合模式的不同。这种整合的完成,不是由国家和政府建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历史过程和文化整合实现的,不从这个基点出发,就无法与西方社会中“封建”概念,获得同一研究平台,也无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性质,有历史统一性的理解。很多西方学者已经展开了这样研究,如韦伯(Max Weber1864-1920)以他特有的学术理论方法(实际上是准文化的方法),建立了经济与社会之间整合的基本理论,历史年鉴学派理论的长时段历史,实际上也是社会发展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史,这些努力都是想把东西方所存在过的社会性质,纳入一个共同的理论平台,由于西方学者对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本质缺乏真正的理解,虽然他们的研究客观、理性,也不缺乏全面和深刻性,但却无法具有一种文化与历史统一的境域,所以,在他们的体系研究中,中国封建这一概念的性质,完全没有得到清楚的定位,然而他们对各种封建社会的全面分析,却使我们对中国封建这一概念有了更广泛的视角。
从经济、宗教、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综合地看待社会的发展,是现代理论研究的一个趋势,但如何在这些不同的社会构成中,找到一个具有共同结构意义的联接点,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经济与政治制度之间最具结合性的问题,就是“所有制(产权)”,把所有制看成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或基本的制度,对于西方社会和理论并不困难,几乎在所有的西方主要的经济理论和政治学著作中,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找到这种理论根据的背景,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却正相反,有关财产私有和制度化的问题,始终处在一种原初的模糊意识之中,或者是被有意地贬低、忽视。以前的学术理论中,几乎没有关于私有制问题的正面考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所有制这个概念的本质就是私有制,离开私有制就谈不上所有制问题,但私有制的起源和性质,在中国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情况。西方社会的私有制,是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历史进程自动完成的,把西方的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应用于中国的史前和封建社会性质的研究,完全不着边际,而且,这种情况也正表明,西方学术中关于私有制起源的理论本身,存在着盲区。比如,“家庭”、“家庭财产”及其关系、财产的私有起源性质等,在有代表性的摩尔根的考察、以及后世研究中,都是模糊不清的,至少,氏族社会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过渡性的转变,或者是被简化、隐含,或者被忽略了,这不仅导致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史前文化理解的片面性,也造成了在西方的学术理论中,对欧洲为代表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基本理解,无法达到一致性,更为乌托邦理论和政治实践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前提。
我们可以说,私有制是所有制的本源。私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私有的原初无意识中分化为意识的所有权,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进程,私有制就是私有意识形态的所有权的制度化。私有制使所有权最终得到制度化保护,并为从所有者的权利中分化经营权提供了前提,这种分离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后来的财产资本化经营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中,普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最早是从原始公有制开始的,私有制是从公有制中分化发展的,实际上,没有私有制,也就无所谓公有制,所谓原始公有制,实际上指没有所有制这样一种原始社会,正是由于私有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形成和逐渐制度化,人类社会才进入到一个较高级的文明阶段。所以,私有制并不是与公有制对立的概念,相反,甚至可以说,公有制只是私有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就包括了共有制或集体所有制、股份制和国有制等,如果一定要在与私有制对立的意义上解释公有制,就只有对财产概念无意识的史前社会和有意识地克服私有意识的宗教感情中,才会有这种情况。通常在对立意义上理解的共有制、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都是对私有制这一概念误解,这种误解长期困扰着政治变革或社会革命的理论。
在西方或主要是欧洲,作为最重要的财产——可耕作的土地,其属有来源可以追溯到最初的战争掠夺或保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个人继承权利的制度化,这种财产私有的意识形态与争分自立基础上的生存享受的文化一致。贵族拥有的庄园是真正私有的财产,除了战争或自愿,无法剥夺,这就是以所有者名义垄断的处置权,是“所有权”制度化的来源。这种私有制,使欧洲的封建领主对土地财产享有绝对性的所有权,欧洲封建与土地私有的制度化是一致的,由世袭的人身依附(即保护和被保护)和土地私有性质结合,构成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所有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制度关系,因而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意识形态。财产分享的共同体与政治割裂的军事联盟是一致的,封建的分割性与国家统一的专制性似乎是相悖的,这只是把社会关系中文化的共同性与政治结构形式相混同,可以说,所谓欧洲封建社会,主要就是指以契约本质的“忠诚”表现的贵族文化和庄园城堡式的管理体制相结合的社会形态。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超封建性质,基督教只是以超验形式表达的世俗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新教伦理才会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致,宗教在西方文化中起着类似于现代“世界化”进程的影响。